第6章(第2/2页)

李小寒一愣,在后世,三七作为成功常规种植的中药材之一,价格已经降到平民可以接受的程度,她先前想着,这古代野生的三七,应该能贵一点,自己家这几株三七,应该能卖几两银子,但是想不到居然能卖到几十两。

一时之间,李小寒的心变得火热,三七能卖这么贵,那如果能种植出来,岂不是要发财了?

压抑着心中的激动,李小寒没有回到张大夫卖不卖的问题,而是小心翼翼的侧面问道,“张大夫,这三七这么贵的吗?我听村里人说不值钱,我们看到还有好多呢?”

张大夫听完,嘴角微微翘起来,“三七当然贵了,李时珍大夫先将三七记录于《本草纲目》中,称三七‘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趺扑杖疮、血出不止者,’用过后,可以达到‘其血即止’的效果。而《本草纲目拾遗》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因此这三七早前便风靡一时,几乎要被那采药人采摘殆尽。如今这般好品相的三七,可是不多了。”

张大夫好像也不介意自己这样说,李小寒会觉得卖亏了,他出的可是实在价,至于李小寒说的还有很多,“你说还有很多,那很大可能是假的。三七跟狭叶假人参,哦,就是你们常常叫的假人参,表面花呀叶呀长得似,但不是一样的东西。假人参没有用,不值钱,太多人来我们这里问过了。你要不相信,你挖过来看看,十有八九就是那假人参。”

说道这里,张大夫疑惑道,“咦,我说你这姑娘运气挺好呀,居然能挖到真三七。”

李小寒满脸庆幸和谦虚,“早前一位长辈跟我说过,刚巧碰到了,都是运气,都是运气。这三七,我们卖了。”

既然确定了,那便不再犹豫。刚刚她已经观察过了,这张大夫分三七,分得很仔细,并没有把好的三七放到次等的那一堆里,并且这药堂的灶房、井台、簸箕的都有蛮长时间的使用痕迹了。

一个能开到最大的时间很久的药堂,本身就是信誉的保证,不会贪她们这三瓜两枣。

果然,李小寒话音刚落,张大夫便直接将三七收起来,带着他们去柜台掌柜处,显然张大夫只是问一问,很有自信给的价格她们不会不卖。

待张大夫和掌柜细语一阵后,掌柜便从小柜台处拿出银钱:“十两的银锭七个,五两银锭一个,碎银一两。拿好了,出了柜台我们不认的。”

李小寒踮起脚,拿起一个大银锭,元宝形,下刻“夏太平十七年十两”。

看起来很像电视剧里的样子,不过李小寒没有见过真正的银锭,转眼看李贤东和王氏,两日还是一种回不过神的状态,想来也是没有见过的了。

还是那句话,料来这么大的一家药堂,犯不着要骗他们。

“爹,收起来吧。”李小寒把银锭塞进李贤东手里。

李贤东只觉得自己快不敢动了。

片刻后,李贤东颤抖着手,把银锭塞进怀里。旁边王氏巴巴看着这银子,眼里像发着光。

不过是花了半天的功夫,一点本钱都没有,便赚了七十六两。这钱就像天上掉下来一样,不敢置信。

连李小寒都喜上心头,果然这是天无绝人之路啊。要不说,学过的知识不会辜负你。

美滋滋。

接过银两,李小寒便提议说,“娘,要不就在仁和堂找个大夫给你看看,调养调养?”

李小寒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料,王氏低头沉思片刻之后,反而下定决心答道:“不,我这身体,都拖了十几年了,也不差这一时。现在咱们家已经分家了,在家里煎药,不方便,而且这样花钱,万一被大家发现三七便不妙。还是马上回去,我记得还有好几处,说不定也是三七呢。”

越是急切,王氏的心越不容有失。

这是她这么多年唯一的希望,所以绝不能被人发现这个发财的法子。

李小寒想一想,点头到,“娘,那便按你说的吧,等我们建好房子搬出去之后,再来给你好好问诊拿药。”

不看病,李贤东和王氏急着回家,说不定还能找到三七呢。

李小寒却不这样想,不说那几处假人参里还有没有真三七,即使有,估计也不多。

发财这回事,不能光靠运气,一时之财终不长久,还是要着一个长久的活计。难得来一趟城里,李小寒想要认真看看这城里环境如何,有什么适合自己家的项目。

这样想,李小寒也是这样做的,“爹,娘,我们到那边看看吧。”

李小寒指的那边,是一条人气颇旺的街道,人流涌涌,两边商铺林立,正是后世所说的黄金商业地带,用来观察风俗民情、消费习惯等再适合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