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2/3页)

安夏以前还听说过一个笑话:“曹操八十万大军到江东,每人买我一个包子,我不就发了吗!”

她自己在牡丹厂开大会的时候,也说过:“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类,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

安夏当初说这话的时候,是提振萎靡不振的员工士气,她自己也知道,也就是这么一说,哪能把所有人的钱能挣了。

如果谁敢说自己的产品能覆盖全市场,要么说明产品太低端,属于初级加工品,要么公司超级无敌大,已经垄断了全部产业链。

除此之外,都得在自己的细分市场打拼。

安夏又仔细向沈太福询问,想知道他到底是在跟她喊口号,还是他真的这么想,或者他认为她会这么想。

结论:沈太福真的企图以这个理由来说服安夏,让她觉得长城机电超级牛逼。

行,懂了,就是一个吹牛的。

安夏没有再与他多说什么,便起身准备告辞。

“安总,今天晚上我们有一个答谢酒会。到时候会有许多政府的人参加,有没有兴趣来看看?”

安夏还真的挺好奇,于是她答应了。

到了之后,她才知道,这个酒会,是为了庆祝集资十亿。

十亿诶……现在全中国登记在册的人口也就十亿多一点吧,他真的做到了全国每人给一块钱。

在场的有不少媒体记者,他们看见安夏出现,便围了过去:“紫金公司是否有意与长城机电联手?”

“我今天刚刚与沈总见面,还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安夏微笑着说。

她不对这个问题做任何评价,免得记者在报纸上过度发挥。

“紫金与长城机电同为高科技公司,有没有竞争关系?”

“目前没有看出来有业务重叠之处。”

对于记者的问题,安夏都以打太极的方式绕了过去。

在场不仅有记者,也真的有官员,人数不少,他们与沈太福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利益共同体。

晚宴已经开始之后,从门口那里,隐隐传来了吵闹的声音,其他人都在看着沈太福和他周围的人,安夏悄悄移过去,听他们在说什么。

原来是两个媒体的记者,来迟了,门口的人说他们媒体派来的人已经在里面了,意思就是不想让他们进。

这两人在外面说他们是两个不同部门的。

闹腾了半天,直到里面出来一个人,说了几句话,又给了他们两个纸袋子,请他们进去,才告一段落。

安夏听见出来的人对他们说:“你们怎么办的事!”

门口的人很委屈,说:“谁把一个媒体的两个部门都请来了。”

“既然都来了,你也不能就这么得罪他们啊!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机灵点,早点进去叫我,别为了两百块钱的车马费,就得罪人。”

“是……”

啧啧,两百块的车马费啊……安夏叹为观止,在这个年代,称得上是大手笔了,多少刚毕业的记者工资,也就是两百块。

酒会上,沈老板身旁皆是夸赞之声,在这些人的口中,长城机电俨然是全中国的科技之光,未来的希望。

沈太福满脸笑容,向周围人敬酒,大谈未来,他喝得满脸通红,此时有人走到他身旁,对他耳语几句。

沈太福的笑容陡然一僵,快步与来人到角落里说话。

安夏只来得及瞥见他的侧脸,阴云密布,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过了一会儿,沈太福回来,脸上还挂着笑容,只不过兴致没有刚才那么高了。

第二天,几家报纸刊登出新闻:

《长城机电有意与紫金科技强强联手》?《长城机电助力紫金科技,走向世界》

《中国科技双强结合》

……

满篇报道里都是紫金科技即将与长城机电合作开发的消息。

报道里吹了长城机电,也吹了紫金科技,把安夏吹成一个极有眼光的女企业家,凡她看中的项目,无不是天上有地下无的好机会。

配图是安夏与沈太福握手,还有在会议室里说话的照片。

结尾的时候,全都在号召应该积极参与长城机电的集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长城机电原先就有许多大人物做背书,约有十万人参与了集资。

许多人的想法是:这么多人都投了,肯定不是骗局。

这么多政府官员都参与了,肯定不是骗局。

报纸是国家喉舌,他们说好的,一定不是骗局。

现在又加上了紫金科技,紫金这段时间在各个领域的成果,全社会有目共睹,连紫金都觉得好。

那还不好?

安夏赶紧叫来薛露:“赶紧发新闻,说我们没有想投资,也没有合作的意向,请大家不要误读。”

“是。”

报纸上很快刊登了紫金的声明,解释并无此事,紫金没有参与长城机电的任何业务与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