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3/7页)

于是,他还想到了一个主意:“咱们不是跟电力有过往来吗?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代收电费?”

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想过会成功。

这会儿的抄表员不少都是电业局的正式员工,他们抄表、收钱,一条龙服务。要是收钱业务都可以网上解决了,那他们岂不是要失业了?

“先试试呗。”安夏觉得这完全不是问题,反正现在抄表不还是得抄表员上门,电业局的领导并不会因为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就扣工资。

此时的事业单位就是这么稳定。

安夏有心情掺合这事,还因为紫金新闻的事情解决了。

讨论来讨论去,紫金新闻的总编辑去有关部门喝了一回茶。

听了几位领导说了些:“原则上?%#&ꁘ,不过?#%#ꁘ……”

总编辑原来就是体制内,后来跳槽来的,对这些套话的使用十分熟练,说了点好听的,做了些保证。

然后,紫金新闻就继续原来的操作,再没人说什么。

搞定了政策问题,那就继续寻求发展。

对于抄表员上门收电费的不便之处,不用做全民调查都能知道。

现在全国只有一二线城市的楼房执行了一户一表政策,其他地方是好几户共用一个总表,大家平摊。

这问题就来了,现在已经不是家里电器只有几个灯泡的时代,住大杂院里的人家。

有人有收音机,有人有电视,还有人有冰箱,跟这些「款爷」合住的人家里,也有可能依旧只有几个灯泡。

每次收电费跟打仗一样,要等他们撕扯清楚了,才能收齐电费。

于是,电业局也有心把电表都更新了,准确执行一户一表。

安夏找上门,热情推荐公司的智能电表。

她拿的样品其实不能算真正的智能电表,此时连「阶梯电费」都只有首都搞了,更没有「峰谷电价」,这个电表的存在价值就是计个数,然后发给远程计算机而已。

没比人工高贵多少。

安夏的卖点除了省人工之外,还有一个是防偷电,现在抄表员就看一眼表上的数字,在机械电表上对数字动手脚很容易,换上智能电表,计算机把整个电路的运行情况都查得清清楚楚,就算数字一动不动,甚至倒流,都能发现真相。

这正是领导需要的。

这么高大上的技术,以前从来没有。要是真能在自己任上解决偷电问题,那岂不是值得在年底大书特书一番的功绩。

紫金科技此前提供的巡线机器人,除冰机器人很好用,也让电业局建立了对紫金的信任。

“如果我们今年的一户一表计划通过的话,我会优先考虑你说的智能电表。”电业局领导对安夏说。

得……他们的一户一表计划还没搞定啊?

那还早呢,等讨论讨论、研究研究……再琢磨琢磨,那不得奔千禧年去了。

安夏决定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先从收电费开始。

说服收电费不是太难,收钱的工作一向都是简单又不简单。

最容易出的错:找错钱,多找了少找了都是事。还有收ꁘꁘ,很多人家只有晚上有人在家,收电费的也就晚上去收,在太阳底下收钱都有看错的时候,何况在灯光下面。

还有的人家就用了几块钱几毛几分的电费,交电费的时候掏出一张百元大钞,多来几户这家的人家,抄表员身上带多少零钱都不够用。

抄表员也很讨厌收钱,只抄个表上的数字多简单多轻松。

网上收费这个项目,只要领导点头,不会引起广大的正式工抄表员抵制,他们恨不得把这个业务甩出去。

安夏不仅仅是想谈下这个生意,那岂不是白做工了。

她要谈的是收手续费。

代收业务,也就是当中间商。

当中间商不赚差价,岂不是坏了规矩。

既然要谈钱,中间涉及的事情自然没这么简单。

紫金和电业局都计算出使用网上收费可以节省的人工,还有省下来的时间,得出了一个值,然后再用这个值来倒推,算出紫金科技可以得到的代收手续费,差不多千分之三。

中间该跑关系的跑一跑,该有的人情交际也少不了,好歹是在短时间之内敲定了这个项目。

首先这个业务在北上广深和几个东部省会城市进行试点。

刚开始用的人并不多,相对于把钱充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他们更愿意相信穿着制服挂着工作证,亲自站在面前的抄表员。

哪怕抄表员也向他们发放传单,大力推行网上交费,他们也不愿意用。

“在网上交费?要是供电局说没收到,我该怎么办?”

“银行转账是有记录的,有没有转成功,转到了什么地方,都能查得到。”

“要是不小心转多了怎么办?”

“没办法不小心,先抄表,再收费,要收的费用是固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