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咱们仪器,也是偶尔有……(第2/3页)

陆雪向安夏举了举杯,眼神灼灼,仿佛向安夏喷射出两个字:“夸我,夸我。”

安夏拍了拍他的手,顺便把装着青稞酒的杯子拿走。

“最好的办法是一直盯着。”老兵说,“安排人巡视,这样可以提前很多时间,上游到下游,隔几米就站一个人。”

这就是纯纯的作梦了,在这种地方,别说隔几米站一个人,隔几米放一个摄像头都不现实。

不然打击跨境贩毒、偷渡的工作,也不至于到了2023年都这么吃力。

“其实哪些地方会塌方,我们心里也都是有数的,那些石头啊,都被风吹碎了,稍微下下雨,吹吹风,就会崩掉。”

但是就那些地方,也不可能24小时派人值守。派仪器都不行,动不动就降温到零下二十多度,紫金这边还在考虑仪器能够做哪些事情,还没有到考虑仪器的工作环境的状态。

后世对易滑坡路段的预警,依靠的是天上的卫星,还有固定的站点对地质形变进行监测,现在啥都没有,除了无人机。

“要不,咱们试试放无人机上去看看?”安夏说,忽然,她想了想:“等等,这边有个机场,是不是不让放?”

她记得有一个邦达机场,七十年代就建了,是军用的。

“这边?”老兵愣了一下,然后笑起来:“是有一个邦达机场,但是邦达机场离我们这边有四十多公里,开车要开一天。”

那就自由的让无人机上天吧。

第二天,兵站里的人都好奇地凑在无人机旁边,看着数据收集工程师往上装测量设备。

通过无人机的摄像头,他们看见了更远的地方,脚下艰难的路如同一条条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之间。

“瀑布!”一个老兵激动地指着挂在山间的一条白练,“我们每次开到这边都快中午了,在这边吃午饭。还是飞得快。”

“再往前飞飞,前面有一个经常塌方的地方。”指导员说。

无人机向前,地面的植被越发稀疏,露出了明显的风蚀地貌。

“没事。”老兵说,“昨天的雨没下到这里。地都是干的。你们尽快放心过。”

“再往前就好走了,一路向下,就不会这么难受了。”

直到老兵把嘱咐都说完了,仪器才传回消息,告知:“现在可以通行。”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个差距,实在有点大了。

老兵也很骄傲于自己的判断速度超过了机器,他又说了好些注意事项。

他一指安夏:“这个女同志的嘴唇都发紫了,肯定难受,你们这几天晚上得看着她点。”

安夏笑着说:“我没事,不用看着。”

“你们不懂,我们这边可是死过人的,那个人本来心脏就有点问题,在我们这边缺氧,睡下就没有再起来,早上一看,人都硬了。”

想到自己昨天住的是死过人的房子,有几个特别讲究的司机一下子就变了脸色。

老兵见状,嘿嘿一笑:“怕什么?我们这边可是兵站。”

安夏笑道:“对啊,有什么妖魔鬼怪敢跟国运比。”

无人机回程的路上,飞得摇摇摆摆,光看图像都有晕车的感觉。

最终,强大的无人机还是抗住了高空乱流,平安落地。

“我们这边对它不够友好。”老兵说,“不过等你们到波密,应该就可以了。你们现在这个时间还不错,应该能进墨脱。”

一个司机十分惊讶:“不是说墨脱没有通公路吗?”

“七月到九月能从临时公路开车进去。”

这次他们出来,本来就留了足够的富余时间,用来应付路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现在一路都挺顺利。要是按计划到了拉萨就回程,会足足多出十五天的时间。

回去也是上班……

回去上班还没有出差补助……

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来一趟……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来都来了……不如去看看吧?”

“好吧,去看看。”安夏同意了。

她曾经在徒步墨脱最流行的时候走过这条路,后来墨脱正式通车,她又走了一回,还想看看现在的墨脱是什么样的。

从邦达兵站下来,环境就好了许多,就连车都好开了许多。

在高原上汽油燃烧不完全,连车的排气管都在不断的「放屁」。

从兵站一路到了波密,就连测试仪的待机时间都比在山上长了许多,此前拍完就得塞到衣服里。

不然电量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

“地质预警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以仪器现在的实力,只能放无人机出去,在前面先探一公里左右,传回数据,才能达到老兵带队的效果。”负责测量的人说。

“慢的主要原因是数据不充足,摄影机的分辨率不够,不能提供有效参考,还有计算机运算的速度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