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第2/3页)

“是是是。”村长连声应和。

安夏婉拒了村长留她吃饭的邀请,去那个有学校的村子看孩子们读书的情况。

这所学校里已经通上了电和电话线,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孩子们通过电脑学习,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当计算机老师,教学任务都由教辅机器人完成。

自从网快了之后,教辅机器人能做的事情也更多了,这些长到十几岁都没有离开过本县之外的孩子们,看到了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美国摩天大楼和欧洲中世纪的教堂。

甚至也知道了百年前曾有传教士来到云南,带来了教堂,还有喝葡萄酒和咖啡的习惯。

放学后,安夏向那位代课老师了解孩子们对教辅机器人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还是得有人与人的互动比较好。”

代课老师举了个例子,在课堂上提问。如果是真人提问,孩子们都会比较积极主动,有一种群体效应。

机器人提问,大家就当那是有风从耳旁吹过,并不想搭理它。

哪怕机器人的另一头坐着的就是真人老师,也一样。

代课老师叹了口气:“我就是这个村的人,我希望学校有更多的老师来。不过我也知道,没有外面的人想来的。

学生里面有一些人说将来毕业了,也要回来和我一起当老师……我又不想他们回来当老师,他们应该一代一代的越过越好,哪能再回来。”

安夏笑道:“回来也不一定就不好呀。你看大理,一部电影就把它给捧红了,光是路边卖乳扇卖饵块的小贩每天都能赚不少。”

“我们这边是山区,从村口就要开始爬山,跟大理那种到处都能坐车的地方不一样。”代课老师对游客懒惰的本性有相当的认识。

安夏当初选定这个村子做为建学校的地点,是因为这个村子自明代开始就是个学习风气极其浓郁的地方,村子里出的举人之多,已经强大到有资格修文庙盖棂星门。

而且他们祖上真的阔过,当时有钱人都住在这个村子,现在的县城所在地由于是平地。

所以用来耕种,住在县城大平地上的,都是替山里老爷们种地的佃户。

安夏从来都不相信那种封闭地方的淳朴,那种只能叫混沌。

有余粮的时候,可能会邀请陌生人回家,一起吃饭。

没余粮的时候就把陌生人拖回家,一棍子打死,做成饭。

就如同根本就没机会与漂亮女生搭话的男人说自己老实,谁知道那是真老实,还是没机会不老实。

这个村子读书风气好、与外界通、祖上阔过见过钱。

现在还能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气,实属难得。

所以,安夏就把学校建在这里了,不出意外的,她安排的那些给女孩子们的奖金,也是这个村的孩子拿得多。

如果不是她们天生聪慧过人,那就说明未进学校之前的家庭启蒙教育很不错。

代课老师有些迷茫:“如果读了很多书,最后却还是要回来做家里祖传生意的话,那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了……见过外面的世面,能把生意做得更好。就算不能把生意做得更好,有学历和没学历,能做出的选项也不一样。

就像家里有鱼有肉有菜,我偏偏就想喝两口西北风,那是我自己的选择。

如果想要反悔,随时可以来一顿好吃的。如果家里只有西北风,饿了想啃一个萝卜都没有,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安夏的话浅显易懂,代课老师认同了「不管将来到底选择怎样的路,读书总是没错」的观点。

当天晚上,安夏住在村子的一户人家房里,她习惯睡得晚,海拔的高度让喜欢瞎叫的虫子无法生存,村子里一片安静。

房间里没开灯,安夏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床上,看新发来的文件。

就在此时,她听见有人在路上走,脚步声很不正常,是故意放缓放轻,鬼鬼祟祟的那种感觉。

安夏合上电脑,下床的同时,抄起床边的一只方凳。

外面的人要是敢进来,方凳就会让他满脸桃花开。

“你们是干什么的!来人啊!”

起夜的老人家发现了他们,一村老小齐上阵,好险没把人给打死了。

连夜扭送到县公安局。

这几个人是个没什么出息的「骡子」,过于愚蠢,为了躲缉毒警,到处钻山,连翻了几座山,给翻到这里来了。

在整场战斗中,只有一个人受伤——安夏。

人被村民按住的时候,她出去看热闹,村里地上铺的石头都没有经过打磨,她踩在一块光滑的圆石上,没踩稳,脚腕重重地向内弯折,轻轻地一声「咔」……扭到了。

县里只有一条主干道,公安局和人民医院挨得很近。

坏人进了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