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武将大比,文官京察(第2/4页)

人群之外不远处,有个如同乞丐一般的半大小子。

他的脖子上还有一道未褪的红印子,眼神里已经没有属于年幼孩童的天真稚嫩。

此刻,他静静看了看那在人群之中若隐若现的石墩子,然后抬起自己的手臂看了看。

应该是能搬起来的,那并不比破庙里的神像重。

但是,不会有人保举他。

况且他才虚岁十二。

家已经破,父母皆亡,在那破庙里搬动神像、用庙里的破布为绳,自绝未遂后,他觉得这是天意,是神不让他就这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举……以后,没机会再继续读书了。但按先生所说,他毕竟已经距离秀才的身份只差一个考试而已。

天生臂力就强的自己,若再好好习练武艺,加上继续自学,也许武举才是更好的路。

但不能在这里,他已经犯了事。眼下既然没死成,说不定明日就要面临追捕了。

得快些离开。

去哪?

没有离开过南昌的他,很快从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里选定了方向。

沿着长江走,不去下游那些富庶之地,去四川。

再改个姓,就用母亲的姓吧。

原姓龚的刘显,在虚岁十二的这一年开始了自己流浪的生涯,徒步乞讨入川。

但他不是最惨的。

此刻在大明北疆之外的大青山以南,这片名为丰州滩的地方日渐兴旺。

因为北元的土默特部在这几年里渐渐入居于此,放牧、兴农、筑城……听闻,土默特部的领主俺答已经有意将这里改个名字,叫做土默川。

在新筑的板升城里,还有大量汉民。

这些汉民里,成分很复杂。有主动归顺的贫困边民,有被掳掠来的边民,也有居心叵测的人,比如白莲教徒。

板升,就是房子的意思。蒙古人游牧,居无定所,而这建房定居的汉人,如今却是俺答颇为倚重的力量。

俺答如今虚岁十九,雄心勃勃。

阿拉克汗能上位,有他俺答的功劳——博迪早年是作为质子生活于土默特部的。若没有俺答的支持,博迪就稳不住右翼三万户。

如今,右翼三万户表面上的首领衮必里克济农是俺答的亲哥哥。但俺答很清楚自己哥哥的德行,成天与那些从代州等地掳来的汉人娼妓淫乐,他活不久。

相反,汉人很有用。

板升城里,他们耕田、做匠人,对于土默特部实力的增长很有用。

但仅靠归附,还不够。

再像去年一样劫掠几次,打疼了汉人之后,再派人去表面上请个贡,才好谈条件。

十九岁的俺答规划着他土默特部的未来。

虽然如今这板升城规模还很小,仍以被掳掠来的汉人奴隶放牧为主。

但会多起来的。

听说南面的大明皇帝正在搞什么新法。向来这样搞,必定会有大乱子,前年不就有了一次叛乱吗?

只要南面兵荒马乱起来了,汉人都会有不少往北逃。

俺答继续筹划着今年是不是再添一把火。

现在大青山南侧的一处草场上,两个蒙古人正纵马赶着一个半大孩子。

这孩子衣衫褴褛,赤足奔跑着,身后时不时传来马鞭击打在空中打来的刺耳脆响。

这马鞭现在还没挥到他身上,但如果他慢下来了,后背的鞭痕和血迹就说明了一切。

“跑得比绵羊还慢,怎么替大汗赶好牲畜?不许停!”

脚踩到了一粒石子,那孩子稍微慢了一点,又一鞭甩到了他背上。

疼痛之外,还有恐惧,更多的是恨意,还有心底的倔强。

他自小受继母虐待,去年逃离了家乡,却不幸被南侵的蒙古兵掳掠至此。

到了这里,更是如同奴隶一般。

现在,虚岁才十一的他只能咬牙忍着,熬过这些蒙古人想要“驯服”他的这最初阶段。

终有一日,他马芳要逃回大明,杀尽这些蒙古鞑子!

幼小的孩子在心里立誓,回头时眼里却不见愤恨,反倒很羡慕他们能熟练骑着马纵越的模样。

“想骑马?自己驯去,哈哈哈哈……”得意的笑声回荡在草原,他又举起了鞭子,“你这样的两脚羊羔,也想驯服骏马?”

……

武举乡试恩科在大明各省陆续筹办着,但进入到到五月这个时间点,首先是大明五品以上、正三品以下的武将大比。

陆续进京的这些武将,构成也很复杂。

难道皇帝是疯了?突然抽空各地的中坚防卫力量?

不,各省只决出前三赴京。

除各边镇外,这次各都司、各行都司的内部选拔,也是各省军制改革的一个前奏。选拔的结果,影响后面的任命。选拔过程中,也有人代行职权。

首先是旨意和军令,圣旨令这些中层将官都要大比,谁要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