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2/6页)

等到对方听不到声音后,李老太傅才叹息道:“老臣倒也忘了殿下并未举行冠礼了。”

云舒倒是不在意。

虽然在古人看来,冠礼与及笄礼是男女一生中的大事,但对于云舒来说,不过一个有些特殊的生日罢了。

况且他也收到了成年礼物,至于其他无关紧要的人送的并非出自真心的礼物,有没有也无甚差别。

他侧头看了眼身旁的萧谨行,露出两人才懂的笑,随后道:

“贫寒之家,整日里所思所想不过一顿温饱,哪有心思想什么冠礼,能在当日吃上一顿面条便满足了。与百姓相比,本王有何不满足的。况且百姓尚未解决温饱,本王有何理由铺张浪费。”

李老太傅闻言,郑重朝云舒行了一礼,道:“殿下一心为民,是百姓之福。”

他虽一直呆在家中,但也听说了夏王降了百姓赋税,并将西州农具的制作方法教给了工部的事。有了这些农具,百姓们就可以耕种更多的地,种的地越多,那粮食自然就更多了。

甚至京都小报上,还登了几篇关于化肥为何物的报道,说是西州的粮食,用了化肥之后,产量提高了好几成。

如今李老太傅每日最为关心的,便是京都小报今日有没有发新的。甚至于对他来说,京都小报上的内容,比今日这什么学子交流会更让他感兴趣。

李老太傅一边与云舒一起往批阅室走,一边问道:“殿下,您说这京都小报今日怎么没有发新的?”

云舒不动声色道:“不清楚,或许在忙吧。”

李老太傅见云舒并不直接承认京都小报出自他手,于是又道:“殿下,您说这化肥真的有用吗?老臣听说京郊好似要开一个,什么化肥厂,也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

云舒自然知晓李老太傅是在打探消息,但他既然让京都小报将化肥一事做了报道,自然就是打算借其推广的。

化肥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未曾见过的京都百姓来说,定会观望一阵。只是种地不同于其他,若是要等化肥发挥作用得到认可,那就得等到下一季了。这中间一耽搁,便是一年的时间。

于是因贪官污吏一事,让百姓们分外信任的京都小报,就成了最好的信息传播工具。

等百姓们接受了化肥,刚好化肥厂也开业了,并不耽搁春种。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既然李老听到了风声,想来此事并不是毫无根据。”

李老太傅可不相信,这西州的化肥和化肥厂跟云舒没有一点关系。如今听到云舒承认了的确有化肥厂,他便安心了。

看来今年的粮食,有保障了。

几人还未走两步,就听到门外传来喧哗声。

大长公主正要令人去查看,生怕是有什么不开眼的,在今日闹事,让她一番心血白费。

但李老太傅却道:“殿下,外边这么热闹,不如我们也去瞧瞧?”

云舒知道自己偏科严重,根本批阅不了学子们的文章,这才找来了李老太傅来,希望对方能够把把关。

只是没想到李老太傅一生做学问,临到老了,却对那些花团锦簇的文章没了什么兴趣,更是玩心甚重,什么热闹都爱往前凑。

左右批阅室里的那些先生们水平也不差,批阅学子们的文章足够,于是云舒点头道:“那便去看看。”

几人刚到门口,便知道众人为何惊叫了。

此次来清风园的学子,大多是步行过来的,也有一部分坐了马车,但是出行如此奇怪的,简直就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只见一行数十人,有男有女、有大有小,俱都穿着古怪的骑装,骑着更为古怪的两轮车。

更更古怪的是,这两轮车居然不会倒,还跑得飞快。

甚至比旁边的马车,跑得还快!

一开始的惊叫声,来自于路边的行人,当云舒他们走到门口的时候,惊呼声就变成了还未来得及入园的学子。

云舒看着眼前的一行人,满脸黑线。

只见以余子安为首的三十人,穿着改良的骑装,风驰电掣地冲到了门口,在快要撞到门口呆愣住的学子时,一个急刹车单脚撑地车尾甩出去半截。

车子只差半尺就撞到别人,吓得人家拍着胸口,连声惊呼。

余子安将脸上的墨镜拉下,挂在鼻尖,露出墨镜后的一双眼睛,笑着道歉:“对不住啊兄台,我们以为快迟到了,跑得急了些。”

说着就利落地下了车,将车子停在门侧摆好。其他人有样学样。门口一直有人守着,倒也不怕丢。

随后一行人摘了墨镜,挂在领口,然后抱拳大大方方地同门外目瞪口呆的学子们介绍道:“我们是来自西州学院的学生,诸位幸会幸会。”

众人愣了愣,这才俯首回揖礼。

余子安一见自己又行错了礼,赶紧改拳为掌,生怕一会儿又被院长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