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4/5页)

别人是作文章,他倒是真的“做”了一个。

李老太傅也来了兴趣,这西州学院的学子,一个一个都让人惊喜,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个什么东西。

云舒看着半人高的东西,听着里面传来的动静,隐隐有了猜测。

余子安扯了个笑,一把揭了红布。

随着他自带的“铛铛铛”声,众人终于看清了阳光下那闪着迷人光彩的东西。

云舒:“……”

果然如此!

这是一座半人高的摆钟,整个钟身是用铜做的,怪不得余子σw.zλ.安抱得那么吃力。

而钟面部分与现代时钟有点类似,却又有些不同。

表盘上也分为了十二大格,但标的却不是数字,而是子丑寅卯等。这是一座十二时辰摆钟。

余子安大大方方介绍道:

“如今的计时方法主要是漏刻和日晷,漏刻较为复杂,不适合携带。

日晷常置于室外,大家随时能看到时辰,但若没有太阳,日晷便也没了用处,只能靠估算。

除此之外,到了夜晚,大家也是靠更夫打更,来确定具体时辰,极为不便,所以我便做了这个。”

“这叫摆钟,是利用单摆及擒纵机构……”

余子安说的,众人一句没听懂,但这不仿佛他们看懂这只钟面。

毕竟钟面跟晷面相差不大。只是将晷针被太阳照射后的影子,用一根实实在在可移动的针代替了。

就用一根摆锤,居然就能让这个东西动起来,还与日晷表示的时间一致?

就连云舒也没料到,这摆钟还真的让余子安给做了出来。

当然他也没有居首功。

“这只摆钟一开始是殿下提出来的,用以代替日晷精确计时。只是后来殿下事忙,没有时间继续研究。

我的导师墨明尘院长,便将摆钟这个课题交给我了。”

“大家或许觉得我们西州学院的学子都不务正业,什么都学,就连地里农活也干。

那是因为殿下说过,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我们西州学院的校训是格物致知。”

“曾经有人说,哪里会有车子能够自己跑,如今殿下带着我们做到了。不需要人力畜力带动的火车,已经修到了凉州,再过一年便能修到长安。

日行千里,只需要坐在车上安安稳稳睡一觉。

曾经有人说,人不可能飞上天,但是殿下带着我们又做到了。热气球升空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那么大,而人那么小。

格物,让我们向前,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曾经根本不敢想的未来。”

余子安说到最后,眼眶都湿了,三年前他根本不敢想会是如今这个样子。

他们学的不是为官之道,而是寻求真理的思想和方法。

他转头看着云舒,突然高声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

受他的影响,西州学院那些学子也跟着扯着嗓子喊。“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云舒失笑,虽然中二了一些,但这些孩子倒也没有让他失望。

他起身,朝余子安等人压了压手,示意他们安静。

在众人将目光齐齐聚在他身上的时候,缓缓道:

“格物致知是西州学院的校训,也是本王一直追求与探寻的,如今也算是初见成效。

听说前些日子陇右那边,有名官员做出了一款水车。

百姓们可以借助水车,将河里的水输送上到岸上,进而灌溉到田地里。省时省力,大大地提高了耕种效率。

这个方法利国利民,届时将由司农司推广到全国。

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如今朝廷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各类人才的时候。”

说到这里,云舒话音一转道:

“只是本王曾询问过多位朝臣,发现他们在为官前,多是只读了经书,直到为官后,方觉庶务不通,于是在治理地方的同时,还兼顾修习杂学。

所以,本王就想着,既然早晚都得学,不如各大学院直接开设算术律法等学科。到了科考时,也能让朝廷看看大家学得如何。不至于到了任上,还两眼一抹黑,招人蒙骗。”

新官上任,尤其是去偏远地方任职的,的确有被人蒙骗的事发生,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闻。

只是……

云舒话落,底下学子惊得半天没有动静。

继商人之子可以参加科考后,夏王殿下这是还打算改科考的科目?

李老太傅侧头看向云舒,也回过味来了。

他就说夏王非要办这个学子交流会,到底是为了什么?原来是在这等着呢。

“边实听令。”

边实立即从一旁过来,俯首听命。

“边实任国子监祭酒,着令各地官学尽快筹办开设算术、律法、格物等课。同时下届科考除此前的分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算等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