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名次(第2/3页)

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王纪美回赠《论语》与一块雕琢精美的玉佩,并给傅朝瑜赐字“怀瑾”。

握瑜怀瑾,嘉言懿行,王纪美希望他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但更希望他高风亮节,日后不论居于庙堂亦或是处于乡野,都能保持高尚的品性。

孙明达看了一眼被强拉过来的礼部侍郎柳照临:“你家先生有了最爱的小弟子,你们这些旧人可不招人喜欢了。”

傅朝瑜暗暗磨牙,他也没招惹过孙大人,这人怎么老是与自己作对?

被先生特意请过来给师弟撑场子的柳照临也不恼,甚至云淡风轻地表示:“师弟风姿俊逸,品貌非凡,不说先生喜欢,就连我这个做师兄的也喜欢。”

傅朝瑜隐晦又得意地瞄了一眼孙明达。

孙明达不甘地闭了嘴,是他枉作小人了。

王纪美当然也没忘记二弟子,他的弟子门生众多,只是他的弟子要么未出仕一心寄情山水,要么出仕了选择外放各地,官品高者有如知府、封疆大吏,官位低者譬如县令。他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外放出去了,留在京城的有且只有二弟子,时任礼部侍郎的柳照临。

收弟子之事,王纪美已经写信告知诸弟子了,虽遗憾师门不能同庆,但是同在京城的还是得拉过来见一见。

王纪美遂给二人引荐。

论身份,柳照临是礼部侍郎,傅朝瑜还只是个学生,但如今他们师出同门,柳照临也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关切了傅朝瑜几句后,还道改日要做东请先生跟师弟出去聚一聚,去他府上认认门。另还附赠了一套文房四宝以及一本自己注过的《尚书》给ʟᴇxɪ傅朝瑜做见面礼。

面对这个年岁比他小上许多的师弟,柳照临下意识地将他当小辈看待。他虽不知先生为何会收师弟,但单看相貌,师弟不愧是他们师门中人,需知他们先生收徒,仪表相貌亦是重中之重。

“小师弟有探花之貌。”柳照临有些自豪。

孙明达心中冷哼,看来柳侍郎心里也有数,知道不敢说有探花之才。

傍晚,王纪美原想去外头酒楼里请客,然而柳照临万分好奇国子监的饭菜,央求王纪美带着他们去国子监膳堂用膳。王纪美拿弟子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

入了膳堂,柳照临才知道自己真的小看国子监了。

这菜品定价与外头酒楼有的一比,不过尝过之后,柳照临才知道为何那些出身富贵的监生对膳堂里的菜如此追捧了。换了他,他也心心念念。

柳照临不自觉加快了用餐速度,压根不掺和孙大人与他师父闲聊。

这国子监的饭,才是真正吃了上顿没下顿,每顿都得吃够本才行。

美美饱餐一顿后,柳照临矜持地擦了擦嘴,对傅朝瑜的印象从品貌非凡的小师弟变成了很有主意、且品貌非凡的小师弟。

若没主意,怎能弄出这么多菜谱出来?整个国子监膳堂都被他盘活了,后生可畏啊。

真不愧是他师门子弟。

热闹了一晚上,等傅朝瑜回学舍后整理自己收到的赠礼,竟接连在《论语》与《尚书》中翻到了夹在其中的数片金叶子。

傅朝瑜心中划过些许暖流。且不论前路如何,起码如今他收到的还是善意居多。

他仔细收好,又取出自己整理好的画册,第二册 已经画好,他得借助陈国公府将自己准备的东西送进宫才行。

翌日便是出榜的好日子。

早起傅朝瑜便听到不少监生在那儿呼天喊地,他们可以不在意名次成绩,但是家中长辈肯定是在意的。听说明儿各家家长便会被请来国子监,这事儿只要一想他们便觉得惶恐不安。

临近中午,杨臻愁眉苦脸地走进来,说是看到助教捧着几张红纸走出了国子监大门。

方才还平静的学堂顷刻间掀起轩然大波。

众人你推我搡,却都不敢去看榜。自己考的什么德行,自己还能不清楚?他们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罢了。

杨毅恬也在纠结要不要去,但是猜测助教应该正在张贴,他还是等等吧,这么早过去太扎眼了。

整个学堂,大概也就只有陈淮书跟傅朝瑜坐得住了。

杜宁看着不爽,陈淮书坐得住是因为他是书呆子,而且成绩从来都是班里数一数二,可傅朝瑜凭什么?大家都在担心,他非要装出不慌不忙的样子,真的可笑!

杜宁开始恶言相向:“某些人学识没有多深,倒是挺会装模作样!”

安阳侯世子憨憨地凑上来问:“谁啊?”

“还能有谁?说的正是非要来国子学还不懂装懂的那个。”

可怜安阳侯世子还是没听懂,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在内涵自己。

他当时就是凑热闹非要来这儿读书的,杜宁这小子该不会是在骂他吧,安阳侯世子头一扭,不愿意搭理杜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