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2/4页)

“其中一封来自芬兰的亚马逊数据研发中心,另一封来自阿迈瑞肯的斯坦福大学。”

“收件人上写的是……王浩!”

他说着把两封递了过来,栾海平仔细看了一下封面,就把信件递给了王浩。

王浩接过了信件,发现众人都看过来,猜测的说道,“这个来自亚马逊数据研发中心的信件,我知道,应该是邀请我去演讲吧?我好像收到了邮件。”

“这个斯坦福大学的,不清楚。”

女记者顿时眼前一亮,问道,“王浩老师,能现在打开看看吗?”

“这个……”

王浩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

……

第二天上午,北疆省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发布了王浩接受采访的片段,随后在官方新闻上,发布了两封来自国外学术、科研机构的邀请函。

一封来自芬兰的亚马逊数据研发中心;一封来自阿迈瑞肯的斯坦福大学。

亚马逊,世界排名前五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斯坦福大学,世界高校排名前十的大学,阿迈瑞肯常青藤高校之一。

两封邀请函的内容都差不多,就是赞叹有关‘傅里叶变换辅助构造数学模型’论文的肯定,并邀请王浩去做相关的学术演讲。

那些十分肯定论文有问题,‘特聘’不合规的人,内心不由得产生了动摇。

国内出现一大堆‘高智商’人士,研究王浩的论文也就罢了,就连国外的大学、机构,包括顶级科技公司亚马逊,包括顶级的大学斯坦福,都邀请王浩去做论文相关演讲。

国内高校,可以去猜疑‘包庇’王浩,难道国外高校,顶级科技公司,也去‘包庇’王浩,为此还特别发放演讲邀请函吗?

如果王浩能做到让国外科技公司、顶级名校,都为了舆论特别发放一封邀请函,还用担任什么高校‘特研员’?

这不是开玩笑么!

舆论,顿时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但是,仍旧少不了顽固分子,继续拿着‘特聘’说事,“即便是论文没问题,有含金量,也不能解释特聘问题,难道论文有含金量,就可以被学校特聘吗?”

“这个流程就不对,没有人有特权,即便是聘任,也只能是正常聘任,而不是‘特聘’,特聘本身是不合规的!”

“而且,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多月能有十篇论文!”

“不会是其他人写的,抄袭或者花大价钱买来的吧?”

这些就是不讲理了,和直接骂人没什么区别。

高校特聘就和公司招聘一样,又不是体制内的岗位,当然有权利优先录用人才,否则也不会叫‘特聘’了。

至于所谓‘论文花大价钱买来’,谁会把这么大的成果拱手送人呢?

但是,不可否认,网络上很多人是不讲道理的,他们坚信自己的认知,即便事实摆在眼前,还是会找各种理由进行否定。

其中也少不了一些打着其他心思,浑水摸鱼,无事生非的特别人士。

中午,《新华日报》发布的一篇文章,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彻底结束了舆论的闹剧,“要重视青年学者的科技成果。”

文章中说明了王浩发表的几篇论文,尤其针对傅里叶变化构建数学模型算法成果予以肯定,并说明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重视,能够推动大数据分析、应用等领域的完善。

等等。

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当事学者的名字——王浩。

王浩顿时以‘真名’登上了网络热搜,但性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众多网友看了新内容以后,才确定王浩是个很有才华的科研人员,直接用‘天才’来形容也不为过。

然后,他们再看到一大堆‘高智商’相关内容消息,心里顿时都产生一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

那篇百万粉丝大V发布的消息,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看一遍就让他们感觉心里像是插了一把刀。

关键是,就连他们自己都认为说的很有道理。

当被舆论引导怒骂西海大学、批评特聘流程不合规、质疑论文含金量的时候,大群所谓‘高智商人才’在干什么?

在挖角当事人!

在研究当事人的论文!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大群所谓‘高智商人士’,从舆论出现的时候,就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学,特聘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他们则是被舆论引导着,一直在做错误的事情。

众多的网友都被骗了、被愚弄了,智商被彻彻底底的侮辱,并用力按在地上摩擦了。

怎么可能平息愤怒情绪呢?

首先就是那一篇最开始引导舆论的文章,《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风作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