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放心吧,过去的都过去了!(第3/4页)

“你的问题同样适用。哪怕是证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出了‘1+1’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你这不仅仅是质疑我的研究,你是站在了数学、科技发展的对立面儿啊!”

“啪啪~~”

记者群中顿时爆发出了呼声和掌声。

王浩说的几句回答都非常的简洁,也没有对问题直接做出回应,但他举的例子都很有说服力。

寻找梅森素数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证明各种数学猜想证明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绝大部分高深数学的研究,联系现实都是没有意义的,但许多世界最顶尖的高智商天才,都从事基础数学的研究,因为数学基础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的根本。

科学,技术。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支撑,而数学理论就是科学发展的支撑,科学比技术研究难度高,数学理论研究,则是难度最高的。

正因为如此,从事数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才会站在学术金字塔的最顶端。

……

新闻发布会结束。

记者们纷纷回去写稿,校园里才终于安静了一些。

侯立军也是写稿大众中的一员,他回去以后看着采访记录,怎么想都很不甘心,因为他在采访过程中丢了脸。

在做出提问的时候,他只是想着让对方回答一下,挖个‘小坑’搞个小娱乐报道,结果对方直接说他站在了科学的对立面,还赢得了好多记者同行的支持和掌声。

侯立军越想就越不甘心,换做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学者也就罢了,但对方只是个小年轻,有一点成果就觉得很了不起吗?

在数学的研究上,对方确实是无可指摘,但抛开研究的因素,其他方面就不一定了。

侯立军立刻查起了王浩的资料,只要稍稍的一查就能知道一个新闻——东港材料实验室事件。

这个事件放在舆论上,只是引起了一些议论,并没有达到多火爆的程度,但只要吹毛求疵认真的去分析,却能找到其中可指摘之处。

作为一个善于抓舆论热点撰写新闻内容的记者,侯立军有着非常高的‘职业水准’,马上想到了该去哪个方向切入去写。

当时东港的实验室可是损失了一千万以上!

如果放在普通人工作中,因为个人失误给公司带来千万级别的损失,只是被辞退就过去了吗?

当然不是,当事人可能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东港大学就只是辞退了王浩,并没有其他的处罚,王浩也只是‘跳了个槽’,从东港大学离开去了西海大学,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个人一点影响都没有。

当然了。

侯立军也知道肯定会有影响,从体制内的教职变成了临时工合同,可以说是有本质的区别,但一般人不会想的那么深。

想想。

东港大学讲师被辞退,去了西海大学担任讲师,有什么区别?

跳槽而已。

反过来说,换做是普通人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哪怕只是被辞退,同行业就肯定很难再找到工作。

这就是报道的关键点,趁着王浩连续找到梅森素数的热点,以他个人的过往来制造争议、制造热议。

至于新闻网络上,大众会对这件事怎么想、怎么评价,就和他侯立军没关系了,他只是以‘中立’的视角,把事情说出来而已。

做正常的新闻报道,把发生了什么事情讲清楚,不做出个人主观上的评价。

新闻媒体,不就应该这样吗?

……

于此同时。

东港大学好多教职工都在说着王浩,一则因为王浩就是最近的热点,学术成果能上热搜是极少见的,王浩能跨界被讨论,成果确实非常显著。

二则,王浩身上打着‘东港大学’的标签。

虽然他是西海大学的教授,但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在东港大学就读,算得上是纯正的‘东港人’,东港的教职工都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当然,也有很厌烦王浩这个名字的人。

合金材料实验室。

马文钧来到周晓龙的办公室,“周教授,前两天的实验,数据总结好了吧?”

“手下学生做的,提交上来了,我找找。”周晓龙回答了一句,翻找了好半天文件,找到一份拷贝出来,递给了马文钧。

他随后说道,“分析来分析去有什么用,反正这个也做不出来。”

马文钧微微皱眉,道,“周教授,注意你的言辞,我们是正常做项目,即便不能做出成果,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也很重要。”

“是,是。”

周晓龙不在意的连续说了两个‘是’,随后摇头开口道,“老马啊,我感觉你和陈老师越来越像了,可惜你是做数据的,而不是做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