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哥猜公开课,王浩:谁还能比我快?(第4/4页)

“这次……”

“我就自己过去!”

……

西海大学,教学楼西侧大教室。

这间会议室是学校里最大的教室,最多能容纳四百人左右。

其实最开始学校是准备在大展厅进行公开课,因为报名王浩公开课的人数非常多,都快赶上一场大型的演讲。

这种活动都是在超大会议室,甚至露天操场进行的。

王浩听了以后,马上摇头拒绝了,因为演讲、表演和数学讲解完全不一样。

一些演讲不用跟着仔细去听,中间过来听也能听懂。

数学不一样。

在讲解某个知识的时候,中途有一个地方跟不上,后面就很难再听懂了。

如果他在台上讲东西,下面的人基本都听不懂,就根本不可能带来灵感值,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另外,他讲解的内容也是有难度的。

普通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最少也需要数学系大三、大四的水平,才能勉强听懂一点,想全部听懂,最低也要数学博士或优秀的研究生。

本科级的学生,来听课的意义并不大。

所以最后就选择了大教室里。

教室的座位全部被占满,过道和后排还挤了人,有的干脆自己拿个凳子坐下听。

来听课的大部分都是数学系的研究生、博士,还有一些是物理系、化学系的学生,剩下的则都是学校里的教授、讲师。

王浩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大片人头,有些期待的点点头,他试了一下麦克风,随后开口道,“我这个课的主题是哥德巴赫猜想。”

“当然,大家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被证明,所以我开始的部分,就是讲解一下已有的哥德巴赫猜想相关的研究。”

“后面的讲解一些,可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想法、思路。”

这句话有些出乎意料。

王浩说讲解可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想法,是说起其他人的解决思路,还是说自己的解决思路?

有些人微微皱眉。

比如周清源,他有些担心王浩会公开自己的研究。

在研究在没有确定发表之前,即便只是想法、思路,也可能会被其他人抄袭。

王浩还没有开始讲,他也不知道具体要讲什么,就只是耐心的听着。

“我们就先从陈景润先生对于1+2的证明开始。”

王浩开口说了起来,“我认为陈景润先生,在筛法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运用筛法证明1+2,这已经是极致了。”

“那么我们首先就来说一下筛法……”

王浩迅速投入到教学模式,他从陈景润的1+2证明开始,大体讲解一下思路以后,就讲了一些其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成果。

这些成果使用的并不是筛法,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在把已有的成果讲解完毕以后,时间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大家有了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

王浩也和几个教授交流一下。

周清源问了起来,“你接下来讲什么?什么解决问题想法、思路?”

王浩道,“接下来是讲解我的研究,以群论的角度切入去分析覆盖哥德巴赫猜想,但是我的研究只进行了一半。”

他有些遗憾的摇头。

周清源立刻皱眉头,“你这样直接说起自己的想法、思路,不太好吧?要是让某些小人知道,把你的想法、思路拿过去,继续去研究……”

接下来的话没说。

旁边好几个教授也是这么想的,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是最重要的,怎么能在公开的场合说出来?

即便是不完善的想法,也都是学者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想法和思路就是正确的,就能够完成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王浩听着笑了笑,他扫了一眼任务灵感值,发现灵感值已经上涨到了83点。

百点高竿,只差17点!

如果能公开的讲一下自己的想法、思路,其他人就会顺着去理解、思考,能带来的灵感值肯定是非常多的。

到时候,就能一口气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谁还能比他快?

哪怕是把他的想法、思路都记录下来,再去做研究分析,甚至是直接写相关论文,应该也没有他快吧?

而且,他只是讲解一部分的想法思路,只是最开始的部分,新的想法肯定是不会讲的。

那些内容加在一起,都不会超过证明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