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王浩完成研究,刘荣兴:我睡不着,你也别想睡!(第2/4页)

【任务三,灵感值+11。】

“有道理啊!”

王浩顿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赞赏的看了一眼海伦,还是继续课程剩余的讲解。

等讲解完毕以后,他就回到了办公室,开始认真做研究。

之前的研究碰到了计算上的问题,因为对于数学分析非常擅长,就感觉是走了死胡同,一直在数学分析方向上做研究。

但数学分析相对太复杂了,分析过程不太可能被计算机应用。

这种复杂性让问题变得不可能解决。

他一直为此困扰。

海伦的提问倒是提醒了他,不一定要走数学分析的路,直接带入数值相对更简单一些。

……

137所。

这是一个专业从事弹道研究的保密科研机构。

山林环绕中的两层楼房,就是137所的研发主基地,阳光从窗外照进了会议室,映出了处在争论中的人群的脸。

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双手撑着桌子用力的说道,“钱学森弹道,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的机动滑翔技术研究,不能只局限于钱学森弹道,也要发展其他方向。”

另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则回道,“你说这话很有意思,机动滑翔技术的轨迹,本来就是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发展其他方向,发展什么?你有本事说一个出来?”

年轻人立刻回道,“我现在是说不出来,但是你承认不承认钱学森弹道是有局限性的,常规的导弹很难维持那种轨迹一直到命中目标。”

“另外,其他国家也有研究,钱学森弹道是公开的信息,是当年钱学森先生在阿迈瑞肯留学时提出来的,他们的资料可能不比我们少。”

“只要他们能够把这个技术吃透,就能够利用计算机锁定路线进行反导。”

“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如何不被反导,导弹的轨迹再漂亮有什么用?在击中目标之前,还是要直接冲过去。”

“现在唯一确保命中目标的手段只有高超音速,加速到十几马赫、二十马赫,但那种技术,不能实现普遍的应用。”

中年人马上反驳道,“你说发展新的技术就发展新的技术,哪有这么简单?现在连方向都不知道。而我们在钱学森弹道上已经是领先的了。”

“你怎么知道是领先的?谁能确定领先,你验证过吗?”

“我怎么不确定。”

“你确定不了。”

“……”

两个人拍桌子对着喊,就差真动起手来了。

会议室门口。

郑国锋听的苦笑不止,类似的争论每次会议都会发生,他们现在正在讨论未来研发的方向。

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已经掌握了钱学森弹道的技术,但没有任何技术会是完美的,钱学森弹道也有它的局限性。

钱学森弹道,就是机动滑翔技术,可以理解为让弹道导弹像是巡航导弹一样可变方向,轨迹就会变得非常不确定。

但类似的技术使用,肯定会占用一定的重量,也并不是每一款导弹都可以使用的。

国内的导弹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他们是从常规的弹道导弹直接发展到机动滑翔技术,直接跨过再入机动滑翔式弹道导弹阶段。

虽然实现了弯道超车,但高端的技术只能使用在高端的导弹上,而中间存在断层就等于少了积累。

现在确定未来研发方向就很困难了。

是继续研究钱学森弹道,在其中添加一些其他的技术,还是说结合发展新的技术?

这是研究所争论的关键。

庞思博实在受不了里面的争吵,推门走出来就看到了郑国锋,摇头笑道,“郑教授,真难啊,最近可是一直在吵,我也不确定要怎么做了。”

他说着问道,“对了,你上次不是说找外面的人帮忙看看?找了谁啊?听说还申请了五十万经费?”

郑国锋笑说了五个字,“你猜?很有名。”

“很有名?”

庞思博思考了好半天,也想不出来具体是谁,忽然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名字,他瞪大了眼睛问道,“你不会找的是西海大学的王浩吧?那个二十多岁多岁,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完成了NS方程常规论证的年轻天才?”

“除了他还能有谁?”郑国锋笑道,“国内的数学家,很有名。我总不能去找邱成文吧。”

“也对。”

庞思博点头继续问道,“怎么样?有结果吗?五十万啊,咱们所可是第一次为了其他人咨询问题,花掉这么多的经费。”

五十万并不多。

但是,向其他人咨询问题,来花掉这笔钱还真是第一次。

咨询费?

137所可以说精英辈出,还需要向其他人咨询吗?甚至还需要支付这么大笔的咨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