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航空发动机,曾海玉:我们都快饿死了,你问我为什么不吃肉?(第3/4页)

如果能够塑造正确的数学逻辑,在结合杨-米尔斯方程进行计算,自然也有可能找到新的粒子。

王浩对这方面的研究就没有兴趣了。

作为湮灭理论的创始人,他不可能自己去研究每一个内容,可只是做一个粒子的衰变研究已经足够了。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给出了‘湮灭力维度高于其他三种微观力’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行拓展研究,自然是成果越高越好,成果越高也就代表距离证实湮灭力更进一步。

这对于他个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每一项物理理论的内容,都不可能由单独一个学者完成全部研究,必须要让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才能够共同去完善理论。

王浩并没有确定的下一步研究方向,他的工作生活相对还是很清闲的。

他偶尔就和比尔卡尔讨论一下半拓扑微观形态几何的简化工作;偶尔关注一下保罗菲尔·琼斯的研究;偶尔也会去一趟计算组,关心一下元素组合关系的工作进度,等等。

这天是个大日子。

《数学学报》发布了新一期的内容,邱会安的勒让德猜想证明论证发表出来,顿时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热议。

每一个数论领域猜想的证明,都可以说是一项国际级的数学成果。

这个证明是邱会安完成的,通讯作者的名字则是王浩,自然就有很多人讨论起,邱会安究竟是谁……

然后他们才知道邱会安是王浩的学生,而且还只是一名在读研究生。

这个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舆论热议,“王浩的研究生学生,竟然已经能完成勒让德猜想的证明了!”

“邱会安,记住这个名字,以后的数论大师!”

“不愧王浩的学生,还在读研就已经证明数论问题了!”

“《数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为硕士毕业论文?还有什么比这更完美的?”

“这篇论文能拿到数学会的钟家庆数学奖吧?”

“别说钟家庆数学奖了,都足够拿到国际数学奖项了!”

国内外舆论的热议,自然也影响到了西海大学。

西海大学严复都特别来见了邱会安,代表学校给他颁发了五十万的奖金,甚至还许诺留校破格安排副教授职位。

“小邱,你可以一边读博,一边担任学校的副教授,等博士毕业以后,直接转成正教授!

“放心吧,该有的待遇都会有,你不是北疆省人,毕业后学校就给安置费……”

“对于人才,大学一定给予最好的照顾……”

很明显。

在论文正式发表以后,邱会安的身价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他只是个研究生,即便是王浩带的研究生,但本质上还只是学生而已,而现在则成了高校争夺的人才。

严复私下里给出了很多许诺,但依旧对于邱会安的去留不放心,还特别去找了王浩询问。

王浩唯一的表示就是,“邱会安会继续跟着我读博。”

其他就没有了。

实际上,王浩并不在乎邱会安的去留,有一个天才学生跟着自己一起在西海大学也挺好,但是功成名就离开去其他高校工作,也对他没什么影响。

学校确实是要发展的,但学校发展并不是留住所有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

很快。

时间又过了一个星期。

王浩正在办公室里悠闲地喝着咖啡,就听到报告说有人找了过来,他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来,似乎沈城那边提前联系过。

他就在办公室里招待了客人。

来人是沈城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的研究员曾海玉。

曾海玉的年纪大概五十左右,他见到王浩以后,就主动做了自我介绍,“王教授,你好,我是航空研究所的曾海玉。”

王浩客套的把曾海玉让到沙发上,随后转身去冲了杯茶水招待。

曾海玉也说起了前来的目的,他们正在设计一款新型的航空发动机,“我们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制造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航空发动机。”

“但是,在风扇叶片的增压效率计算上遇到了问题。”

曾海玉说着有些苦恼,“计算,实在太复杂了。如果能够提升计算结果的精准度,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方案,王教授,你也知道,这里面……”

他说着摇了摇头。

如果将航空发动机比作一个喷气的气球,内部压力越大,气球飞得自然就越快,为获得更高的增压比、产生更大推力,发动机内的空气通常需要经过多级压气机叶片压缩。

那么,提升风扇叶片的增压效率至关重要。

但是想要提升风扇叶片的增压效率,就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而设计就牵扯到复杂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