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陈建林的结局,大型会议,王浩:我需要五十个亿!(第3/4页)

一直等到第三天的时候,他才正式参加了会议。

这时候,议题就进入到超导研究中。

超导研究是最受关注的议题,主要就是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超导材料实验组的成果。

临界温度超过120k的工业超导材料,已经能够应用在很多领域,说超导进入了新时代一点都不为过。

不管是科技部还是科学基金会,都在半拓扑理论,以及相关的超导材料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好多学者就讨论着,“基金会材料部对超导研究的支持预算,就超过二十个亿吧?”

“二十个亿?那肯定说少了,我听说这个领域,最低也超过三十个亿。”

“一年?”

“当然了。”

科学基金会材料不针对的是所有材料的研究项目,单单是超导领域的研究,能够支持三十个亿,确实已经很不少了。

只不过想要申请经费项目很不容易,因为主要支持方向,是半拓扑理论以及相关的超导材料研究,凝态物理以及传统的超导材料研究,就很难获得支持了,即便获得支持也很难申请多少经费。

会议正式开始。

在科技部材料司、科学基金会材料部的领导,分别做出了会议报告以后,就轮到一些大型实验组负责人以及学者上台。

这时候,上台的负责人和学者,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介绍自己的项目,或者是准备研究的方向,以便说服上级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

大型的实验组肯定最先上台,汪承林就第一个上去了。

他满是自信的说起了研究方向,“我的实验组准备做超导机制研究项目,以凝态物理关联半拓扑理论。”

“我们准备从电子波角度出发,来研究超导微观形态和电子波之间的关系……”

“根据王浩院士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知道单介质金属的半拓扑微观形态……”

汪承林明显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说明的研究方向就是以传统的超导凝态物理,去联系半拓扑理论。

如果能打通双方的关联,就可以让超导机制更进一步,毕竟传统的超导凝态物理研究了几十年,有很多相关的成果,肯定可以推进完善超导机制。

汪承林不只说了研究方向,还说了实验准备以及整体的项目规划,仔细听一下,分析其研究过程就知道,他的项目最低经费需求也在两亿以上。

“汪承林真是狮子大开口啊!”

“一下子就要两个亿……”

“不过也很正常,基础科学中心原来的项目被卡了,那可是1.8亿的项目,现在还要在申请一个……”

“而且他的方向很好,联系传统的凝态物理与半拓扑理论,肯定会得到支持。”

汪承林的水平确实不差,研究方向还是被认可的。

王浩也同样认可。

他觉得汪承林的方向很有意义,上一次见到汪承林,也是在大型学术会议上,对方就有意研究沟通凝态物理和半拓扑理论。

当时王浩觉得自己也可以开启相关的研究,但后来他并没有在继续,因为已经能够凭借理论研究出超导材料。

但是,王浩并不认为,汪承林能申请下来项目。

因为……

他正准备申请一个,沟通超导凝态物理与半拓扑理论的超大型项目,其核心就在于,研究CA005的半拓扑微观形态。

这个项目需要的不是一个实验室,是很多实验组一起进行研究,需要的经费也是海量的。

所以只能说声抱歉了。

下一个是杜建华。

杜建华是科学院材料所的超导材料专家,他说明的研究方向和汪承林非常类似,但还是有新颖之处的。

这主要是因为,站在杜建华身后的是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他们有足够多的人才,足够多的超导凝态物理以及材料研究经验。

杜建华做出了方向说明后,还明确表示会和基础科学中心进行合作。

显然。

杜建华和汪承林私下里达成了一致,他们拿出了很好的方向,又可以合作进行研究,同时,拥有丰富的科研实力,申请大项目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杜建华做完了报告,下台的时候满脸都是笑容。

甚至,他还得到了会场内热烈的掌声,都是那些‘同阵营’的超导相关学者。

虽然杜建华和汪承林申请的项目和他们无关,但最少杜建华和汪承林代表的是‘传统超导阵营’,能申请到大项目,就是‘传统超导阵营’的胜利。

之后,王浩走上了台。

王浩自然是非常受关注的,但台下的‘同行们’,对他多少都有一些意见。

他确实是引领超导技术变革的人物。

但是,他的研究却让好多同行失去了项目、失去了经费,甚至都不知道该做什么研究,有的甚至连工作有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