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会是非常重要的发现!(第3/4页)

王浩连续说了一大堆,言论先对还是有些保守,但最后给了一个直接评价,“在我个人看来,帕森斯先生的研究,有些构造、逻辑都很模糊,就像是急于结论的想象,东拼西凑出的内容。”

“中国有一句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更愿意相信帕森斯先生,当然也是正常的。”

等王浩全部说完以后,记者马上又问起他是否有后续研究,以及最为重要的‘天文学质量计算矛盾’的问题。

暗物质的出现就是用来解释天文学上质量计算的矛盾问题,基于天文观测得到的质量数据,和基于万有引力定律所计算得到的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王浩笑道,“我确实有做这方面的后续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释。”

“但是,这个理论性的研究工作,我已经交给了我的学生,陈蒙檬和海伦,相信她们的能力,足以完成后续研究了。”

采访到这里,差不都可以结束了。

王浩说完了内容。

采访记者也非常的满意,因为王浩的回答里有很多亮点。

一个两点就是,王浩直接否定了帕森斯的研究,认为他的论文是‘东拼西凑’的产物。

另外,王浩把后续研究交给了自己的学生。

这可以理解为,王浩认为研究的重要性不高,认为后续研究交给学生就可以了。

帕森斯,也就和他的学生一个等级,根本用不着他特别出手去做后续研究。

王浩确实是这么想的,他不会为了帕森斯,为了一些学术争论,就亲自下场去做研究,或者是到处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帕森斯,还达不到这个级别,根本不用特别去重视。

在王浩的眼里,帕森斯就是个‘有些水平’的学者,但这次做的研究,确实有点东拼西凑的意思。

最少王浩不能理解,论文里面的逻辑思路。

他相信很多顶尖的学者,一定能看出帕森斯论文中的问题,问题并不在于逻辑、架构的模糊,而在于正常的理论研究,不可能有那样的推导过程。

所以研究肯定是‘以固定结论去完善过程’才完成的。

之所以国际上一些顶尖的学者没有站出来否定帕森斯的研究,主要是因为‘派系之争’,帕森斯得到了欧美派的支持,而类似的研究又无法用实验证实,再怎么也只是理论争议,去打口水仗根本没有意义。

所以王浩还是专注于实验研究,希望能够制造出强湮灭力场,才会是给予理论最有力的支持。

力场叠加实验,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

王浩还是关心起学生的研究,海伦和陈蒙檬做的不错,她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构架,主题内容就是强湮灭力场下粒子的性态收敛。

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同样是以结论去完成过程,区别在于王浩知道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海伦、陈蒙檬,可不像是帕森斯,会‘完全不要脸’的填充内容。

她们希望过程更加完善,希望真正依靠推导、数学分析,来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

王浩查看了一下研究进度,就发现她们卡在了粒子性态变换问题上。

这也是正常的。

强湮灭力并没有被解析过,只是王浩确定存在的现象,针对强湮灭力对粒子产生的作用,展开也是非常困难的。

想要得出‘强湮灭力作用下,粒子性态弱化’的结论,中间还缺少了很关键的环节。

比如,强湮灭力作用下,粒子的第一表现是什么?

性态弱化,也只是表现之一,肯定会有其他的性态表现,单独论证性态弱化,研究就显示无根之萍,构架就显得有些空旷了。

……

很快。

何毅率领实验组已经完成了叠加力场的准备工作,三台完全相同的反重力装置被制造出来。

为了能够更好的观察到效果,设备被放置呈现‘立三角’布局,中间叠加力场的区域,就会呈现出类似于橄榄球的形状。

实验准备完毕。

王浩就和何毅、向乾生等人一起,站在二十多米外看着设备。

新组装的设备规模很大,看上去像是个大型三角建筑,有近六米的高度,三角的中心以及边缘装配着好多复杂的设备。

那些都是用于检测的实验装置。

何毅简单的说了一下,“在实验开始以后,我们会向中间释放出可用摄像机观测的气体分子,来研究气体分子的动向。”

“同时,也会做一些其他的测试,来研究叠加力场以及边缘部分的物理特性。”

“还有一些数据,都在资料上了。”

王浩听着点点头,就和向乾坤一起走向安全室。

安全室是个小屋子,是特别为了安全制造出来的,墙体都是极为坚硬的金属,还有防辐射的功能,房门则装有抗磁、防爆的透明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