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一阶能量波,新期刊杂志,诺贝尔委员会的思考(第3/4页)

之所以成立一个全新的期刊,目的就是为了发布成果上方便一些,就不用再给其他期刊机构投稿。

当有什么新成果要发布时,期刊的官方网站发布出来,期刊也会接受投稿,并在每个月一号选取优秀的论文进行刊印,同时,也会同步刊发期刊电子版的内容。

一个全新的学术期刊,想要发展自然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依托于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梅森数科学实验室以及超导材料研究中心三家国际最顶级机构,《湮灭理论与物理》拥有肯定会被大量订购、下载观看的独家成果内容,影响力根本就不用担心。

在《湮灭理论与物理》成立的当天,三家机构的顶尖学者们,都参加了剪裁仪式,保罗菲尔·琼斯、海伦、邓焕山、向乾生等人,纷纷表示会担任期刊的特邀评审。

王浩还接受了记者采访,谈了一下期刊问题,“《湮灭理论与物理》,只专注于两个方向,一个是湮灭理论,另一个就是超导科技。”

“所有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实验成果,都可以进行投稿,我也会担任评审,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审稿工作。”

“同时,《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会成为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合作发布平台。”

“我的团队,有关湮灭理论的研究,也都会在《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发布……”

王浩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湮灭理论与物理》,并说明个人以及团队成果会在上面发布,但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

《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成立一周时间,才开放了新一期的电子版预订,当天预订数量就超过了一百万。

其中海外预订数量有三万,剩余都是国内的预订。

这个数据实在太惊人了。

《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主编施红磊,在编辑部办公室谈起预订数量的时候,都惊讶的说道,“湮灭力场的研究,真是有很多人支持啊!”

施红磊是宾州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回国后在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工作,后来又到超导材料科学中心担任研究组组长、研究主任,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都有不错的水平,就干脆被邀请担任新期刊的主编。

编辑部其他人则是讨论道,“大概是因为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所有人都知道,反重力中心代表着湮灭物理的最前沿……”

“我想,大概是因为王浩院士,他个人的影响力太大了。”

“有王院士背书,什么都是小问题……”

“不过,订购的人,很多不是真要看内容,而是相当于支持、甚至是捐款吧?”

事实就是这样。

国内好多人预订新一期杂志,只是因为期刊有王浩背书,就干脆预订了一下,相当于花点钱支持国家的科技研究了。

王浩知道消息以后,并不觉得是好现象,预订了新一期内容,根本连下载都不下载,针对个人而言,肯定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研发经费,不需要依靠个人去捐款,《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也不需要。

王浩想想干脆到网络上,发布了一则打趣的消息——

“《湮灭理论与物理》是非盈利目的学术期刊,盈利过多,钱只会放在账户里发霉。

如果大家想捐款,我个人倒是不介意提供银行账号!

/大笑/大笑/大笑。”

等消息上传以后,王浩轻轻摇头满脸无奈,对旁边的张志强说道,“看好了吧?影响力太大也真是很烦恼啊!”

张志强沉默了一下,忽然讨好的说道,“要不这样,王浩,你再发一条消息,把我的银行账号贴上去?”

“……”

“滚!”

……

《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的成立,似乎和其他机构没有关系,但任何领域都存在竞争。

学术期刊领域也一样。

《数学新进展》主编布鲁斯·普利策,就因为《湮灭理论与物理》期刊感到很郁闷,他觉得今后的‘数学独家’没有了。

如果王浩再有什么新的数学成果,肯定会选择发布在《湮灭理论与物理》上。

《自然》杂志物理编辑部的主编坎贝尔也有同样的感觉。

之前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实验成果,王浩的湮灭理论研究成果,都会选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以后肯定没有了。

同时,数学、物理学术期刊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即便《湮灭理论与物理》才刚刚成立,影响力肯定比不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但依托于最顶尖的湮灭理论、超导材料研发机构的支持,肯定会发布一些重大科技前沿研究成果,也肯定会受到国际数学、物理界的关注,未来的发展都可以用‘不可限量’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