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新技术实现赶超,大订单?王浩:卖,为什么不卖!(第2/3页)

听了颜静的报告预估数字,王浩微笑的点了点头,说道,“我也做了计算,数据差不多。”

颜静顿时轻呼一口气,似乎是增加了不少信心,她继续道,“同时,我们每一次实验都会测定对应的铁磁化反应数值。”

她说着指向了投屏荧幕。

在简单的操作了一下笔记本后,荧幕上出现了湮灭力场强度和铁磁化反应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她走到荧幕前,介绍道,“来看这一条连线。”

“两个数据对比,很明显能看到,随着湮灭力场强度超过3,铁磁化反应强度增长呈现下滑趋势。”

“但就目前来说,下滑趋势还不大。”

“按照这一条曲线,我们就可以粗略预测,原来所制造的F射线强度。我们的分析结果是在‘7到8’范围内。”

颜静说着又看向了王浩。

王浩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判断,看着荧幕上的数值对比图,他的表情非常认真,脑子里不断做着计算。

当牵扯到数学分析问题,他的思维就要严谨多了。

好半天。

王浩坐在位置上动也不动。

其他人一边耐心等待着,也一边小声的讨论,“王院士在想什么?”

“难道是根据数据计算F射线强度?这不就是数据对比分析吗?没办法做计算吧?”

“他可能是想到了什么?”

“不知道,等着吧。”

颜静、肖新宇等人也非常不解,他们所谓的‘粗略预测’,就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结合实验数据和F射线相关的实验结果,做个非常简单的判断。

至于正确与否,似乎也不是很重要。

主要因为他们不认为,根据一些实验数据,就能计算出F射线的强度范围。

当其他人还在小声说话的时候,王浩忽然站了起来,他走到会议室边侧的白板旁,拿起笔就开始写了起来。

他最开始写的是个数据对比表格。

下面就代入各种数据开始了分析计算,再继续则是代入了一些原来的实验数据,列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行,又一行……

等写了十几行内容的时候,会议室的人已经看不懂了。

王浩还在继续用笔写着,他的手部动作不间断,到后来甚至连思考都没有,就仿佛像是对照什么内容在抄一样。

一行。

又一行。

直到写了半个大白板儿的内容以后,他列出了一个代数的数列组合,再用之前的函数做了一个计算,得出了最后的结果。

王浩写完了以后,再从头到尾审视一遍,轻呼了一口气,转过身道,“有百分之34的可能性,F射线强度为6.8。”

“其他强度可能在6.6到7.9范围内,概率上来说,基本上呈现均匀分布……”

这一刻,会议室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在消化着刚才的事情,他们根本没有想到,F射线强度还能够用数学方法进行精准的预测。

最重要的是,王浩做计算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他在中途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实验信息,比如说磁场强度、铁的磁化反应数据等,也就导致分析变得更加复杂。

在后续的计算过程中,他还迅速的求解了一个复杂方程。

那真的是一个复杂方程,当写出来的时候,其他人都没不知道该怎么求解。

他们是做实验物理,但数学水平也是不低的。

王浩很轻松的求解出来了。

“这就是差距啊!”

“如果不是刚才,我都差点忘了,王院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家,数学分析就是他的老本行啊!”

“对啊,我记得最初知道王院士,他有好几个研究成果都和数学分析有关。”

“有效与无关进位筛选,不知道吗?”

“听过,太复杂了。”

向乾生忍不住小声叹道,“我和颜静、肖新宇,还一起研究了好半天,早知道让王院士计算就好了。”

“那你们怎么不计算?”

“水平不够啊!”

王浩没理会其他人的惊讶,而是在思考‘6.8’这个数值。

F射线的强度预估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够制造出赶超F射线强度的力场,又或是以新技术制造出同等强度的F射线,新技术就可以确定赶超了老技术。

那么他们就可以放弃老技术。

现在研究组采用新技术,制造的强湮灭力场的强度为‘4.23’,已经接近了老技术螺旋力场内部的强湮灭力场。

如果加入强磁场排斥手段,就可以继续提升力场的强度,以同样的技术方式,也可以制造出F射线。

只是强度……

“这是不确定的。”

王浩认真说道,“两种不同的方法制造的F射线,受到强磁场排斥效果可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