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实验的巨大进展!汤建军: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第2/4页)

“你想想,强湮灭力场可以湮灭能量粒子,反重力场降低粒子活跃度,也就是降低反应强度上限。”

“如果在外面加上一层磁约束,就可以把核聚变反应进行有效控制……”

“我们是不是能以此研究可控核聚变?”

他说完目光灼灼的看着王浩。

王浩只是不在意的摇头道,“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他对汤建军说道,“汤院士,你说的没错,新的实验技术确实很适合控制核聚变反应,但就像是托特马克装置,只有理论上才能做到百分百的磁约束。”

“新的实验技术用于控制核聚变反应,容错率实在是太低了。”

“只要出现一点点问题,可能就会是非常重大的事故,即便是把设备制造出来,也肯定有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研究这个技术……得不偿失啊!”

王浩说着感慨道,“我也考虑过研究核聚变,但以现在的技术程度来说,最少一下花费十年才能成功。”

“时间太长了!”

“我还是认为有了更多的技术或发现,再去考虑做研究才好,比如,一阶元素,材料很重要,如果能有某种材料,可以承受一万摄氏度的高温,您想想,到时候……”

“……”

王浩连续说了很多东西。

但后面的内容都被汤建军下意识屏蔽了,他脑子里只是徘徊着那一句话——‘最少花费十年才能成功’?

十年……才能?

汤建军呆呆愣愣着,都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

如果某个团队只需要花费十年,就能制造出完善的核聚变装置,估计会迅速获得全世界任何机构的支持吧?

十年,很长吗?

好半天,他才吐出一句,“王院士,我们在时间观念上,是不是存在什么代沟?”

……

其实两人的时间观念并没有代沟。

王浩也知道十年时间研究出可控核聚变很厉害了,但是他不愿意花费这么长时间专注于一项研究。

因为他有更轻松的方式。

比如,能拥有熔点更高的材料,能继续改善湮灭力场技术,把相关的技术基础打好了,实现可控核聚变自然容易很多。

这就像是制造一辆高性能汽车。

如果只是以蒸汽机动力技术为基础,制造的汽车不仅会是庞然大物,速度还会非常的可怜。

换做手里有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以此为动力核心制造高性能汽车自然就会很简单。

现在他们能在基础技术上飞速进步,自然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现有的技术去研究可控核聚变。

这是得不偿失的。

王浩的解释让汤建军消化了好一阵子。

后来汤建军也只能感叹自己确实是老了,根本不敢去想新型科技的‘飞速’进步。

现实确实如此。

王浩带领团队进行的湮灭力场研究取得一个个突破,让技术不断的飞速进步着。

这种情况下,花费精力去投入到核聚变研究,根本是得不偿失的。

汤建军正式加入了实验组。

作为一名专研核磁领域的老院士,汤建军的能力水平自然不用质疑,对实验组的帮助非常大。

螺旋磁场设备就是汤建军的设计。

高能所那边制造的螺旋磁场设备,运过来以后发现有些不符合要求,汤建军就指挥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改造,无法现场改造的部分还给出新方案,让他们运回去重新制造。

汤建军还根据实验需求,对于外围磁场发生装置进行改进,以便让磁场把湮灭力场包围的更加严密。

有了磁场的排斥保护,实验也就更具效果和安全性。

新的实验确实非常复杂,实验准备就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主要就花费在螺旋磁场和外围磁场布置上。

当一切准备就绪,实验很快就要开始了。

很多人都有些迫不及待。

实验进行前一天晚上,刘云利带领其他人一起检查设备情况,到早上又检查了一遍,以确保实验过程不会出现问题。

当天中午过后,实验正式开始。

王浩、汤建军以及向乾生等人,一起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实验间只留下刘云利、王强等参与实验的人。

这是为了保证安全。

从监控屏幕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新设备的情况,新设备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就是一大堆的高压管道和线路。

上半部分则是个金属圆型装置。

金属圆型装置,就是外层的螺旋磁场发生设备,内部的磁场会挤压反重力场外层的强湮灭力区域,使其被压缩成为薄层。

很快。

刘云利确定一切没问题后,就下达了实验开始的指令。

监控室的电脑可以看到即时检测数据,其中有一项数据是最新能即时测算的,就是金属圆形装置内的反重力场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