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舆论的担忧,磁场阶位论,重大突破!(第2/3页)

在兴奋和激动过后,他们面对媒体记者说起了碳硅晶石,主要说明的是碳硅晶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乌拉乌拉~~”

相关的内容听在记者的耳朵里,就像是一大堆污染耳朵的噪音,因为其内容已经出现在了成果论文中,再继续介绍有什么意义?

即便有一些没有在成果论文中,但一个新的物质多一项化学特性,也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媒体记者感兴趣的是其他问题。

当进入提问环节的时候,有记者就忍不住问道,“大家都关心的是,碳硅晶石看起来很像钻石,能作为珠宝吗?产量怎么样?”

卢震犹豫了一下,跳过了产量的问题,说道,“我只能说碳硅晶石的物理化学特性很稳定。”

“虽然多出了一些新的化学性质,但所有的反应都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我们研究到现在,发现其出现化学反应最低也需要800摄氏度。”

“事实上,除了极为特殊的反应以外,一般的反应都需要100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至于物理特性,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它有比金刚石更高的硬度和韧性。”

“我个人认为,碳硅晶石是可以作为珠宝的,它比金刚石更加美丽,常规呈现24面体结构。”

“在光线的照射下,杂质少的碳硅晶石,会呈现出七彩的光芒。”

“如果是掺杂了硫元素或者是金属元素,会出现单色光,也很漂亮……”

卢震说着忽然一笑,他拿出了一颗碳硅晶石,放在了摄像机镜头前,供媒体记者们拍照。

这颗碳硅晶石呈现椭平状,最大内径大概在3厘米左右,最小内径2厘米,厚度则不到一厘米。

现场的灯光照射下,很明显看到四周透了各色光芒。

一大堆的摄像机、照相机,都对准了碳硅晶石进行拍摄,采访周围都变得乱哄哄,有些记者甚至想靠近拍摄,好在被安保人员及时阻止了。

过了几分钟时间,会场才重新安静下来,有记者站起来提问关于强S波的问题。

这次是杨志芬开口回答提问。

他们接受采访主要就是回应舆论的担忧,对相关问题有充分的准备。

“强S波并不是黑洞制造技术。”

“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上,从强度上就不用担忧,理论上来说,想要形成黑洞,强S波区域的湮灭力,强度最低也要达到几百倍率。”

“显然,是不可能的。”

“王浩院士说过这个问题……”

之所以提到王浩,就是为了增加说服力,“高倍率的强度不仅仅是高技术,还需要环境支持。”

“即便是掌握了再高端的技术,地球上的环境也不可能制造高倍率的强S波,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黑洞问题。”

这个解释让记者们放心了,也足以平息舆论的担忧,主要还是因为提到了王浩,换做是卢震、杨志芬,他们做再多的解释也没有说服力。

之后有记者又问起强S波技术问题。

杨志芬和卢震就一问三不知了,一则是因为他们知道的确实比较少。

二则,即便是知道也不能说。

在新闻发布会结束以后,舆论对于黑洞的担忧平息下来,很多人都开始对于碳硅晶石感兴趣。

更感兴趣的是科研机构。

那些相关的科研机构很清楚,新的物质就代表广阔的研究空间,更不用说,新物质还具有全新分子结构了。

全新的分子结构,能研究的内容就太多了。

比如,内层电子共价结构,共价是什么样的形态?

其中多少电子参与?

如果做精细的实验设计,就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来测定分子力、键位力。

继续拓展,就可以研究内层共价分子力、键位力和外在物理特性的关系。

等等。

虽然有很多科研机构都非常感兴趣,但能够快速得到碳硅晶石的,基本都是国内相关的机构。

另外,一些友好国家的机构、有合作的机构,也能够在后续拿到材料。

其他的机构想拿到材料,也只能等到碳硅晶石正式对外售卖,考虑到碳硅晶石售卖,很可能是以‘珠宝’形式定价,价格也会非常的‘不友好’。

……

强S波实验基地。

研究组并没有被外界的舆论所影响,他们依旧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

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对于强波区域的性质测定。

另一方面,就是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他们需要结合引力场、反重力场、强湮灭力场,以及多种已有的湮灭理论,来论证磁场干涉对强S波区域的影响。

好在理论组是非常优秀的。

海伦、陈蒙檬一起找到了大量的资料,并找出与研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