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最后的准备,丁志强:我也想研究虫洞啊!(第2/3页)

“扩大磁场缺口可能会降低F射线,也就是强S波薄层区域的释放距离。”

“如果我们能在可研究的,更近的地方制造出强S波,就能进行一定的观察研究……但也不要指望释放距离足够近,因为无论如何也不会低于500公里。”

王浩继续道,“我还有一个想法是,增大注入能量的强度,减小磁场干涉作用。我们不一定要把强S波的S波特性抵消掉。”

“如果能量强度足够高,也许带有S波特性的场力也能够在近距离生成。”

“这方面,就需要实验观察了。”

王浩耐心的说完了思路。

王强等人也认真做记录,他们的脸上闪着对于后续实验的期待。实际上,他们也希望在王浩离开的时间段里,能有一些大的成果。

那会是对实验研发能力的证明。

有关湮灭物理的每一次深入研究,王浩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次的研究,包括强湮灭力场、引力场、湮灭粒子等诸多的技术,王浩参与才会有技术突破,他没有参与,研究就停滞不前。

这是所有人的印象。

王强等人一直跟着王浩做研究,还是希望用实验研究证明自己的。他们希望能够在王浩离开的时间段,实验有一些重大突破或重大发现。

王浩也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也同样希望自己不在的时间段,实验研究能够有突破。

做拯救世界的英雄很有意思,但每一次都做拯救世界的英雄,就感觉不到什么激动情绪了。

他希望其他人也能够有成果,能够单独做尖端的实验研究,最好是能够大的发现。

所以王浩鼓励了实验组,他说道,“我真心希望等回来的时候,研究已经结束了,或者是有什么重大发现,最好是物理或科技上的重大突破。”

他话音一转,强调说道,“不过你们对于实验的修正,或者改进,每一次都要上报给我,要详细的说明改动点。”

“我审核以后,才可以进行实验。”

王浩说完解释道,“这是为了安全,研究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其他人也理解的点头。

强S波的研究风险还是很大的,看赵老师亲自跑了一趟,就知道是有多担心。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制造出了强S波薄层,制造出了黑球,前者碰到任何物质都会发生反应,高热甚至会让泥土变的焦黑,后者就更加不稳定,和空气接触都会闪烁电光,实验还牵扯往黑球中注入能量,想想就知道风险有多大了。

王浩做了最后的交代以后,也对于实验组进行了安排。

黄振继续常驻研究基地,海伦、陈蒙檬可以轮替返回西海大学,丁志强则和他一起去天航基地。

黄振倒是已经习惯了,碰到重大研究的时候,他总会代表理论组留下来工作。

这也是王浩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丁志强和王浩一起去天航基地就是为了远航计划做准备了,他是远航计划的候补人员,也很有可能登舰前往木星。

海伦和陈蒙檬就不怎么舒服了,她们是轮替返回西海大学,同一时间,总有一个人要留在基地里。

她们对实验研究也很感兴趣,但没有王浩的参与,大部分都是常规实验,就很难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在没有实验新发现的情况下,理论部分就很难有进展。

如果是返回西海大学,相对还舒服一些,研究基地的环境就不怎么样了。

两人都羡慕丁志强。

陈蒙檬叹道,“要是我们也能去天航基地就好了。”

“去倒是能去,但研究也很重要,所以王老师让我们留下来。”

海伦也跟着叹气。

做最尖端的研究当然很好,但相比来说,还是代表人类正式走出地球的远航计划,看起来更加吸引人。

可惜,她们是不可能参与远航计划的。

一则,她们不是实验人员,常规做的都是理论工作。

二则,她们对天航飞船各项技术研发参与度很低,只是了解一些理论的东西,针对实验、设备就不了解了。

丁志强的参与度相对高很多,还有带队提供技术支持、研发尖端科技设备的履历,自然就成为参与计划的后备人选。

此时,远航计划到了最后阶段,基地的忙成一团。

天航飞船周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好多设备、部件堆积在一起,也少不了大量车辆、人员的身影。

在计划准备最后一阶段,天航飞船内部每一个设备都要进行测试,有些设备的测试相对比较简单,有些就比较复杂了。

比如,动力系统的中子通道和激发推进装置的分模块测试。

在远航计划中,天航飞船要持续航行一个月以上,甚至可能是两个月、三个月,如此长时间的工作,最有可能出问题的就是动力系统的中子通道和主控激发推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