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围猎东南计划(第2/4页)

其中有一项触目惊心,就是屯田收入293万石。

朱元璋可是自豪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粟的,朱厚照觉得奇怪不到300万石的粮食,养百万兵?开玩笑呢吧。

所以就去翻太祖实录,这一翻他傻眼了。

洪武年间,全国的军屯收入有2000多万石粮食,永乐年间亦有2300万石的记载,这才多久?就剩了这么一点点!

他本不是喜欢到处杀人的人,但如此深刻的利益,一旦要动,不流血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当然,钱也不仅仅这一个来源。

我们伟大的宋高宗赵构,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就是说,海贸之利丰厚。

但海贸在明朝、弘治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约二十日后,

朱厚照终于见到了梅可甲的那个小儿子,说是小,比他还是要大三岁的。

小孩儿长得非常的‘漂亮’,鼻梁高挑,唇红齿白,差点儿都要让人怀疑是不是把儿子换成女儿送进来了。

梅可甲还说小孩子像母亲,朱厚照想着,看来这个梅可甲也是纯纯的好色之人。

这个孩子自有宦官领到一边。

刘瑾跟着太子,梅可甲落在最后,他们三个要谈个正事。

“……孩子叫梅怀古,这谁起的名字?”

梅可甲出了声,“乃是家父起的。”

“好名字。”

“谢殿下夸赞。”

“你接了我的差使,至少三五年的时间,估计也回不来。家里人往后就在京城安顿,只要你仍然是东宫的人,他们会比跟着你的时候过得更加安心舒适,至少不比担心有谁要来抓他们。”

“小人谢过殿下厚恩!殿下的大恩大德,小人此生必做牛做马以奉还。”

朱厚照翻了翻白眼,“好啦。你这种平日里拿着哄张坋的话就不要在我的面前说了。”

梅可甲略有傻眼,太子这是什么套路。

“小人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呐。”

朱厚照的语气转而略微严厉,“梅可甲,你是聪明人,那就不要在我的面前装笨人。这些人到京城是做了人质的,你便就真的这么感激我?我上次见你时,说话、做事都很直接,因为我知道,我的那些手段一样骗不过你。怎么,你觉得你聪明过我,骗的了我?”

这样,

梅可甲便无法开口说话了。

大家都在演戏,但太子不打算演了。

“太子殿下英质卓绝,天下罕见,小人,佩服!”他总算收起了点哭腔,不再像刚刚那么假了。

朱厚照是对症下药,

若是王鏊,他可以说国家、说大义、说百姓,

梅可甲这样的商人,就直接和他说成本、收益以及交易条件就好了。

“我的行事,不是多么高尚,甚至有些卑鄙。但你我第一次见时我就告诉过你,我不轻易相信旁人,我要你做的事又非同小可,希望你能理解。这话你不要当是一个太子说的,你就当你的做生意的对象说的。但话说回来,本宫欲害你也不会绕这么多弯子,因而你放心,他们只用住在京城,平日里不会有人打扰。”

梅可甲正色肃容,碰了一次钉,他就知道太子这样的人喜欢听什么了,“小人明白。说句掉脑袋的话,殿下若是不将我的家人放在京中,我还觉得是有什么圈套呢。”

“你瞧瞧,”朱厚照抬起头跟着刘瑾说:“这是他的本来面目!心里想着本宫这个太子怎么计算他呢。”

“殿下恕罪。”梅可甲陪着笑,“实在是防备惯了。现在明白过来,小人只是一商人,本不值当殿下的算计。”

“不妨事。你要不聪明,我还不要你。”

前面这些不提,

之后说起正事。

皇太子斟酌了会儿,组织着用词,“……想来想去还是直接说,梅可甲,本宫要你做的事,乃是在东南沿海、行商。”

“敢问殿下,做的什么生意?”

“海上的生意。”

这话,梅可甲和刘瑾眼皮子都一抖。

梅可甲更是奇怪,“可是殿下……海禁是朝廷的国策,也是祖制。这海上的生意……要如何做?”

“东南的商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太子的这句话说的内涵丰富。

听到这话的两人全都聪明,一下子便明白了。

走私!

明初,朱元璋规定“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到永乐时,太宗皇帝也曾多次强调过海禁的国策,可以说这真的就是祖制。

祖制在这样一个政治道德环境下想要改,那不是一般的难。

虽然到隆庆时,确实也改了就是……

这一瞬间,刘瑾和梅可甲也都知道,为什么太子一定要在梅可甲的家人到了京城之中才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