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开大衅于边(第3/4页)

周度自觉理亏,底气不足,再加上巴尔斯博罗特的语气傲慢至极,令他也觉得有些受辱,所以便不想与他继续纠缠,直接拍案而起,就这么走了。

反正我只是传个旨意,你要是不满意,也别冲着我!

“我要见大明皇帝陛下!”

周度不理他了,玩了一手消失。

而在外间、京城的街头,一队一队的士卒持枪而出,他们像是一夜冒出来的一样,在街道之上来回巡逻!

巴尔斯博罗特一看这架势,心中一惊。

与此同时,屋里走出一个扎着辫子的少女,“三哥,可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外边那么多的明军士兵?”

“你先进去。”巴尔斯博罗特眼神中多了几分忧虑,“得去提醒一下格尔舒他们,明廷有这样的变化,应该是和他们那个近来大出风头的太子有关系。据说,那个人聪明绝顶,智谋百出,如果顺利登基,将来必定是父汗的心腹大患!”

这一点,少女自入了关之后也渐渐听了一些了,有的人说大明的下一位帝王像仁宗,因为他宽厚待人,有怜悯之心,也有人说他像太宗,因为他行事果决,手起刀落,这才没多久,就有大臣死在他的刀下了。

当今圣上登基十一年,也没杀过几名大臣。

“我觉得这个消息比咱们购买再多的布帛铁器都要重要。三哥,咱们要忍,要活着回去告诉父汗!为了这几个银子起了冲突,我们和部族的勇士都会白白送上性命,那个太子和现在的大明皇帝不一样!他是会杀人的!”

巴尔斯博罗特握紧了拳头,“也不必害怕。父汗几十万的勇士就在大同关外,他们也不敢拿咱们怎么样!”

“可父汗连大明出了这么厉害的太子都不知道!汉人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要父汗在不知道敌人有变化的情况下作战吗?!”

“那也不能让他们就这么侮辱了!我一定要见一见大明的皇帝!”

……

乾清宫已等了两日了,

这两日宫外不时就会来奏报:

鞑靼使团听了圣旨,虽怒,却毫无动作,只说要进宫觐见。

弘治皇帝如今心下大定,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外交光荣时刻’,年轻人、又是皇帝,怎么会不好面子?

他是受了鼓舞,心中带着激动,

但朱厚照比他冷静的多。

甚至有些失望,看来这些所谓的勇士,比铁木真忽必烈、皇太极多尔衮时代的那种北方勇士都要差一些。所以说在历史上没有取得这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的成就。

达延汗这个所谓的中兴之主和真正奠定基业的开国之君相比,也还是差了些。

“……看来,他们也生不出什么骚乱。”朱厚照说着还看了看谢迁,

这位东阁大学士本来是担心皇帝那道旨意一下,鞑靼人会闹点什么动静来着。

但谢迁也有话讲:谁知道你为这五百人,找五千人在外边儿看着?!

“本宫先前就说过,在我大明都城,区区五百人,他们能如何?”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看拳头的大小。

但那道旨意,是皇帝要强行发出,其实许多人都不满意。

便是在暖阁之中,亦有左都御史戴珊进言,

“殿下天纵之资,固然可以料定到小王子有侵犯我大明之野心,但有今日之举后,将来必然会有人说,小王子之所以进犯,乃是因为我们礼数不周,故意激怒小王子。”

这是说这个办法实在不聪明。

朱厚照奇怪,“小王子不是一直在犯边吗?何以会说是因为本宫的原因?”

戴珊回说:“殿下可知,王威宁(王越)威宁海大捷三年后,小王子率三万余骑寇边,正是对威宁海大捷的报复。因而当时即有人说,这是开大衅于边。自此,边境无宁日,士马疲弊,馈运耗竭,公帑私蓄皆赤立,边民荼毒有不忍言,而武阶冗滥亦不可胜纪。”

这话的意思,就是怪王越打疼了鞑靼人,招致了人家的报复,所以叫‘开大衅于边’。

朱厚照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怎么有这样的糊涂蛋?这一次应该没有人人说这么没出息的话吧?!”

弘治皇帝翻了一本奏疏出来拿到太子面前,“山东布政使黄文佑。近来,他已连上两道折子了。所说的也是戴珊之言,担心朝廷的旨意会惹来大祸,甚至不需多久就会引来小王子更大规模的寇边!嘿,他人在山东,比朕这个在北京的还要害怕。”

朱厚照:“……”

“父皇!儿臣请旨将此人抓起来!”

戴珊等人闻言,大惊失色,“殿下,不可!”

“有何不可?!”

戴珊语速极快,“黄文佑为人臣子,谏言乃是本分,何以有因一言不喜,便将朝廷命官捉拿下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