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胡部堂何在?(第2/2页)

所以如果能让浙闽总督成为他们的人呢?

那么陛下就不会动他们两位阁老。因为北京城遍地的墙头草,这些墙头草们看到李、刘二人倒了,自然会让浙闽总督也一起倒。

皇帝新任浙闽总督,怎么又会推动墙头草们去倒他。这是前后矛盾的行为。那样朝堂的争斗也会变成一种不利于国家的趋势。

一个优秀的帝王是绝对不会如此的。

但对于杨一清来说,这个话就很难讲了,王鏊、韩文当然是未来,但毕竟不是现在,他也不能不顾现在。

况且李东阳之前一番话推心置腹,把气氛烘托到了这儿,他如果不接话头,就会变成给脸不要脸。

想到这里杨一清的心更紧了一分——这天子身边,没一个善茬儿。

“……浙闽总督是临时加派,初任之人、到了地方就要收服两省之官,其人不仅要有声望、地位,更要清醒、果断,这是其一;其二,浙闽总督最终还是为了开海而设,如此重要的职位,陛下绝不可能安排不能体会圣意的人;还有其三……”

其三他就有些不好讲了。

谢迁把杨一清的话接过来说了,“其三,浙闽总督为了开海而设,而开海则是为了复套。所以浙闽总督,要与应宁公遥相辉映……再说的直白些,不可互相拆台。这,便是李阁老说你应该说的道理。你不说,陛下不会觉得你一心为公,只会觉得你要么是想不到、要么是装不知道。这两点,哪一点都不够好。”

杨一清轻轻吐出一口气。

跟他的心腹齐承遂、太监张永这些人对话,他是那么轻松,三言两语就是掌握一切情势。可面对朝中的两位阁老,那可真是一句都错不得。

“我在西北多年,于朝中应当没什么仇敌吧?”

李东阳喝了口茶,忍不住笑着说:“我倒不知晓,应宁公现如今还成了人人喜爱的人。”

杨一清无奈,他也知道。从宁夏花马池之战开始,他便一路应着皇帝打仗、复套,如今为了复套更是扯出了开海,

再加上,刘大夏还在监狱呢。

杨一清不要说人人欢迎了,不是人人鞭挞都算是好命。

所以那些个清流是不可能了,礼部尚书林瀚、工部尚书曾鉴这都与他关系不深。兵部尚书王敞?

他摇了摇头。先前王敞在君前的那番话,还是令他有些忌讳。

王鏊、闵珪、韩文……?他们是要入阁的人,忽然去浙闽也不对。

“如此说来……我以为杨介夫最合适。”

李东阳和谢迁相互看了看,杨廷和的话……杨廷和与他们倒是距离远了些,现在入了军机处就更加远了……

但那天乾清宫里的人,其实也没剩几个选项了。要么就是大理寺卿常俊,这人也是个清流。但只怕为皇帝所不喜。

这样的话,就只能范围再扩大些……

“李阁老和谢阁老觉得有更适合的人选?”杨一清察言观色,也看出他们有话要讲。

“吏部侍郎梁储,如何?”

“梁叔厚?”杨一清紧了紧嘴唇。

他明白李、刘二人的意思,梁储原来是太仆寺卿,在皇帝的推动下梳理了陕西的马政,这其中与当时还在陕西当巡抚的自己有大量往来。

而他们都算一是君子,相处多了,自然感情就来了。

所以这是李、刘二人在对着他的口味讲。

“叔厚知轻重、懂进退,以其天下第一部的侍郎之职任浙闽总督也还可以。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梁叔厚此人颇为正派,浙、闽两省的事,怕是应付不来。”

“正派?”

杨一清心想当然正派,他要是不正派,人家吏部侍郎肯定被吏部尚书拉去了,和你们还能有什么关系。

李东阳、谢迁最初是不愿意杨廷和的,但朝廷中能任此职的左右就那么几人,如果梁储再不行……

也难怪皇帝那日不愿意抉择,这个人确实不好找。

……

……

宫里面朱厚照也在琢磨。

他琢磨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史书记载,王琼和杨廷和的关系不好!为啥记着这个,是因为杨廷和和王阳明的关系不好,而王阳明是王琼提拔的!

这种事情作为皇帝是没办法的,王琼的所作所为,杨廷和就是看不惯,能咋的?

他也不愿意拿开海的大事去给两人磨合。

“朕,这是缺一个胡部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