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深化、神奇与海上武装(第3/4页)

顾佐默默的记了下来。

随后又问:“还有么?”

“还有,朝廷不再负责盐场生产,而只是固定取得拍卖盐场所得收入之后,很多盐政的官员就不再需要了。大明设有六个盐运司、七个盐课提举司、在各处盐场所设的近两百处盐课司,此外还有数量不等的批验盐引所和巡检司,当然,更不能忘记朝中的巡盐御史,粗算下来说不定得有一千多名官员,这些人要往何处去?”

在梅可甲看来,所谓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这个。

这一千人,可不是一千个平头老百姓,他们都是朝廷命官,盐运司的盐运使是从三品的大员。

朱元璋对文官苛刻,二品官几乎就是文官的极限,从三品的官可不小啊。

关键这一千多人还有亲戚朋友,这样一算就是大几千的人可能反对这样改革。

顾佐当然明白,“可如果不这样改。朝廷去追查守支的原因,各处勋贵、藩王奏乞盐引的实际用途,这样事情反而是更加的复杂。”

“下官的意思是,若是能安排好这些人的去处,倒也不是不能这样改。”

顾佐心里想,都是一帮贪官,估计皇帝是不会安排的。

甚至于,皇帝还巴不得把这些人甩掉。

要不然也不会把这个当做是如此改革的重要优点。

再想一步,如果这帮人真的要细究,按照皇帝的性格说不准还会再办几个贪污大案。

“去处是没有的。梅公,开海这么难的事,朝廷也做成了,只是几个官员,他们要挟不了当今圣上。”

梅可甲一想,这倒是,只不过怕是不会那么顺遂。

他是商人,他知道这帮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一旦拿不到银子是什么个反应。

“……少司徒,其实有梅记和少府令的成例在前,为何没有想过由朝廷来设立皇家盐商呢?”

顾佐心说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不过皇帝说的对,那样很快便会私盐泛滥。因为‘国企’无法克服的低效率,一定会带来质差价高的官盐。

“只有尽量减少官员参与的环节,才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贪墨。”

梅可甲没想到一个官员自己说出这样的话,心中升起敬意,“国家幸有少司徒一般的忠臣。”

……

……

“盐帮?”

乾清宫里,顾佐在朱厚照的面前跪下,所述的也就是梅可甲提到的那个缺陷。

皇帝略微沉吟,他不是神,当然不会把所有的方面都考虑到,所以听到这个词其实也在认真思量。

“如此说来,朝廷的拍卖最后就是流于形式,而盐场的归属最终要看所谓的各盐帮之间的争斗结果。”

顾佐点头,“不错。甚至于盐帮会与朝中的官员相结合,一旦势力真的做大,朝廷就是将盐场拍给别人,这个人可能也不敢接。”

“如果害怕盐商做大,可以框个上限,比如同一家盐商不能同时经营超过某个数量的盐场。具体的数字到时候拟定。”

“臣只怕官商勾结,朝廷所制定的条款也会被视如无物。”

“这样,不就是一条明显的罪名么?”

顾佐心头一震,这一刻其实叫帝王心术。

在朱厚照看来,这就和割韭菜差不多,我划一个高度,喔,你长过来了,好,那我割了你。

朱厚照负着手在殿里来回踱步,“盐帮这个问题朕还在的时候是不会有的,只怕后世之君软弱无能,到时候难以控制。”

这是实话。

他只要在,他恨不得来他五个沈万三一样的巨富盐帮。

你储备银子,我储备军队。

犯罪事实随便找,找到了就抄家,抄一次就吃三年。

设个上限其实是给后世之君考虑。如果这样还不行。说老实话,那就是后世的皇帝不行,人都不行,祖宗定什么规矩你能守好国家?

顾佐仔细想想,皇帝的办法虽然狠辣了一点,但应当也还可行,如果真有试图做大的盐商,那么朝廷也可根据此款规定拿人。

“陛下,臣还想去扬州一趟。”

大明朝如今的盐引每年约产300万盐引,其中70万来自扬州,顾佐提出这个要求,在朱厚照看来就是要‘深入基层’调研了。

所谓实务型官员,大抵如此。

“准奏。”

目前来看,弘治正德年间的盐引大约在4钱-5钱,也就是0.4两到0.5两之间。

但是这是盐商从朝廷拿到的价格,他们支盐之后,不知道又以什么价格卖给了水商,水商又以什么价格卖给了千千万万的百姓。

这都要去仔细了解才知道。

朱厚照又不是专门研究明史的学者。

大的历史事件他能够记住都不错了,老百姓到底花多少钱买盐,他哪里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