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京城规划司(第3/4页)

否则等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其实就有些棘手了,而他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有条件可以把事情往前做。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是京师里确实已经聚集了十几万的贫民,且不仅仅是不夜城,民间的商人也在营造,另外为了给这十几万的百姓提供必要的生活所需,各类功能性建筑其实也层出不穷。

而只要他作为皇帝,可以料想到未来几十年,京师的人口规模一定会越扩越大。

既然如此,当然要做在前头。

“你在少府里也有段时间了,应该明白经济一词的含义,经济中城市经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以营生为分,就是以后的百姓可以种田,也可以做工。”

“做工的百姓会越来越多的。”

宋衡忽然出声打断了朱厚照的话。

这是君前,像他这样莫名其妙出声,而且说得如此肯定,朱厚照想知道理由,“你为什么觉得做工的百姓越来越多?”

宋衡平静的回答说:“因为种地对于百姓来说风险太大且实际上并不能够养家糊口,而做工只需出力,不需成本,且一年四季皆可以做工,没有农时。”

朱厚照落下眉头,“说得仔细些。”

“陛下是否以为,没有土地的百姓才来做工。”

“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宋衡语气生硬,拱了拱手就开始说:“微臣去民间看过,现如今京师周遭的百姓,即便是有田的百姓也会卖掉良田,换取一笔银子到京师做工。所以微臣说棚搭乱象难解,并不是说少府没有银两营造出足够百姓居住的房屋。”

“而是因为从此往后会有源源不断的百姓入城用工。这道理,便是因为种地实在风险太大,一年到头伺候土地,辛苦不说,即便是丰年也一样会吃不饱,要是遇上个灾荒之年,缴了粮便不剩什么了。其实以往没有京师用工时,也会有百姓将土地卖出去,主动去当佃户。因为佃户不需要购买种子、农具,不需要缴纳赋税,没有成本,只要出力即可。相比较而言,自耕农什么都需要自己购买。”

“百姓在丰年也要饿一点肚子,更不要说不是丰年了,所以卖出土地就是一个灾年的事,或早或晚都会发生,而与其在灾荒之年、困难之时贱卖自己的良田,有些百姓就会考虑提前卖掉。”

某种意义上,自耕农且不是很富裕的那些自耕农就像开门做买卖的小商户,自负盈亏。而佃农虽然是在给别人种地,但却是轻装上阵。

“……朕,以往确实不知道这些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陛下愿意承认自己不知,臣为陛下贺!好在朝廷当中还有大臣知道,臣也为陛下贺!”

朱厚照忍不住轻笑,这个家伙倒也有些意思。

“这样的情况现在多吗?”

宋衡回奏:“以往主动当佃户的只是偶尔见过。现在卖田入京的,十有三四。”

朱厚照皱眉,这个比例就蛮大了。

其实古代皇朝的土地兼并一直没办法根绝,说到底就是宋衡的那句话:种地的风险很大并且养不活一家人!

他站起来负手转悠,脑海里也想过很多。

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话,“两件事。一,改良农具,提高效率;二做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这两件事不是一时,而是长期要去做的事。”

有新的谋生手段,那么百姓涌进来,这便挡不住。

但是粮食安全一样重要。所以这两件事都要做。

“改良农具……臣需要工部与少府一起。”

朱厚照拒绝了,传统的官僚机构并不具备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就你们。少府有粮商,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如何改良农具你们自己想办法。至于京城规划司,看来朕此时设置也更加有必要。”

“京师的营造乱而无序,京城规划司就是要改出这种状态,你的职责就是要让京师的扩充变得有序,居住区、商业区、产业区这都要提前规划,找几块木板就搭个棚子的时代在京师结束了,京师要分功能区规划,并且要把控建筑的质量,每一栋新建的建筑都要经过规划司的批准,高度、宽度、产权、用途……都要在这里报备。”

宋衡胆子很大,他问了一句,“这……有什么用呢?”

“如果再有这样的贫民聚集,朝廷就可以提前将其分散。另外,实际上也可以对特别的功能区进行控制,比如……不符合条件的商业建筑不允许在朝廷划分的商业区内进行营造。时间长了以后功能类似的建筑相互聚集,可以形成更加聚集的商业。譬如不夜城。而它的租金也会逐步上涨。”

这是现代经济理论。

宋衡一开始不理解,但稍做思考之后就能够完全体会,“陛下的意思就是要让商业氛围很浓的地方更加的浓,这样百姓会到这里聚集,商铺自然也就聚集,而租金也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