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一箭双雕(第2/2页)

这事来的突然,谢丕只能应下,“微臣遵旨。不知何时出发?”

“稍等两日,朕会令户部、工部各出一人,随你一同前往。这次去,要看银子具体花在什么地方、修了什么、有什么效果,也包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些细节是在之前没有考虑而到了后期又难以更改的,总之看一个全貌,说出三十万两银子的实际成效。这样明年朝廷才好做决策,这银子是不是继续给,是多给还是少给。”

这样说来,实际是个大事了,毕竟牵扯到几十万两银子。

谢丕一下子觉得肩头责任重大。

“微臣必当竭尽心力、不负陛下厚恩。”

这是寻常的应答之语,也没什么。

朱厚照回头又说:“你是谢阁老的次子,去了山东以后,也替朕慰劳一下希贤公。”

“陛下……”

皇帝摆摆手,“下去吧,遵旨办事就好。”

谢丕略有动容,叩头而退,“是。”

其实刘健哪有什么慰劳不慰劳的,首揆都干得了,巡抚还能给更辛苦?

虽然说慰劳一下也的确可以让老人家心里舒坦一些。但实际上这件事主要是做给他们三个人看的。

包括李东阳和谢迁。

就是让他们看到皇帝的心意和态度。

新皇帝、旧阁老,如何相处本就是一桩难事,而朱厚照在其中走出了别样的路。

有些事,不是不给他们面子,而是没法给。

相互之间如果能有一定程度的包容,其实皇帝与这个内阁就可以相处得更好。

这一点也比较重要——还是那句话,现在才正德元年,内阁的人要换,总归是再等等。

当然,派谢丕去为明年的议题做准备这也不是假的。

一箭双雕之计罢了。

对现在的他来说,做起来也不是难事。

……

又过几日,转眼九月初也就到了。

虽然朝堂不平衡,但正德皇帝大权在握,真要有人要挑动局势,那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

而看似寻常的日子里,宫里又传出一道旨意。

皇帝派了人去给已故的威宁侯王越悼念,因为他的忌日到了。

明制,一些勋臣死后会追加一级,比如王越在世时是威宁伯,死后追封为威宁侯。不过这更多是一种荣誉,后世子孙世袭则只能世袭威宁伯。

当时王越去世,也是照此例办理,而世袭他威宁伯爵位的则是他的三子王昊,因为那时他长子、次子皆已亡故。

也是因为王越的缘由,他孙辈之中如王煜、王炼都荫补为国子监生,只不过这是几年前的事了,王越的子孙似乎能耐都不显,读书读不出来,后来就靠着家里的关系补了个锦衣卫百户,总归这几年锦衣卫人手也一直扩充。

当然是不复当年王越在时的那种威势,不过威宁伯府在京师里也是落了脚。

就是像这样宫里来人的次数还真是少……

然而令朱厚照想不到的是,司礼监带给他的消息是说这一任威宁伯王昊也病重了。

老将军七十还为国出征,关键还打赢了,后人不能不照顾。

“其孙辈之中,可有可堪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