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决战时刻(四)(第4/5页)

幸得手上还有几分力气,挡了攻击,保住了性命。

“要通知巴尔斯!不能再城中恋战,棘手的在这里!”

马荣、徐镇安、马胜再加上良乡县城,各处的战斗都以一种之前所未有的方式激烈的展开。

达延汗觉察到了一丝不对劲。

因为先前所说的支援良乡的明廷援军其实也在路上。

若不是下雨,说不定已经到了。

到那个时候,自己这一方的兵力必定就不占优势了。

“传令给巴尔斯,令他收拢部队,支援满都拉图,良乡守军已不足为虑了。与满都拉图合力击退明军后守好我军东侧,防止明军增援奇袭。”

马益谦听下来,只觉得达延汗的确不愧是草原的枭雄,至少在面对突然局势的时候,他不会慌忙无措,临阵畏敌。

他在想这个时候……大明骑兵周尚文应当离得也不远了。

但即便如此,达延汗仍然手握五万劲卒,周尚文一部两万余人,再加上朝廷派出的支援,总兵力略有优势。

然而胜负之事,并非仅看人数。

这一仗……要很惊人了。

“羽林卫是大明骑兵的先锋部队,为指挥使马荣所领,此人有勇有谋,颇受天子喜爱,从永谢布要来的三千骑兵也在他的帐下。除先锋军,大同总兵周尚文还有一万余人,应当也离此不远了。”

“也就是说,明军支援陆续到达以后,会与我人数相当。这便是大明天子的计划吧?所谓的调兵遣将,就是合几处之兵击我于此处。”

“应当是了。”

达延汗并不吝啬自己的赞誉,“年岁虽小,却比他的父亲更有手段、勇气。的确是我鞑靼之大患。”

“大汗要怎么做?”

“先斩杀那三千永谢布叛军!”

……

……

王炳在行军的途中收到消息。

“大司马,战事已启,不如我先领腾骧四卫加紧前往良乡!”张永显得有些焦急。

“好!”

这种时候,即便下着大雨,但也要咬咬牙尽快支援到位。

这一仗要是因为他们的支援慢了一些而出了篓子,可以想象皇帝的怒火会是什么模样。

……

实际上,他们都已经不远了。

因为知道战事打响,所以周尚文、杨兴都加快了行军的步伐。

正德二年九月初五日傍晚,

天色阴沉,黑云满天。

一路一路的明军或快或慢但最终都汇聚于良乡。

恶劣的天气给双方都造成了不便。明军难以快速支援,达延汗也难以迅速撤退。

而且附近到处都是明军,除了官军,还有民兵,达延汗所派出去的打探消息之人好些都折损于半路。

后来宣府之兵的出现,让他心中震动,大家都是老对手了,一旦靠近,相互之间都认得出。达延汗开始真的觉得不对。

这一点就是马益谦也没有想到。

毕竟传旨调宣府兵马,是朱厚照后来的圣旨,一个小小的马益谦是绝对不会知晓的。

一日战罢,双方都有意退兵。

鞑靼人是吃了天黑的亏,心有余悸,而明军则是等待各路兵马齐至。

兵部尚书王炳到了以后,这便是主心骨。

大同总兵、宣府总兵以及良乡的守将全部到其帐下听令。

“诸位,陛下一步步谋划至今,才有这般局面。如今我军兵强马壮,不管鞑虏是什么精锐,也必定要灭其于此。按照刚刚与诸位的商议,明日由大同周总兵为主,宣府杨总兵攻其右,张公公、石指挥率领京营八卫并虎贲卫击其左。各路民兵仍有军学院小组统一指挥,一旦鞑靼兵马溃散,则立时分批追击,若是其夺路逃跑,这大明的路,总归不能让敌人比我们更熟悉!就是如此,可有异议?!”

“末将等遵令!!”

解散以后,马荣跟随周尚文。

周尚文问道:“原本,还有些担忧。不过怎么天黑之后,鞑子便逐渐退兵了?”

“末将在易州仔细问过,鞑子在那里的夜袭吃了亏。入夜以后,当地百姓行走之快如同白昼,也是在百姓的协助之下,鞑子有一支孤军被围歼。”

“原来如此……有了军学院以后,当真是人才辈出。”周尚文感叹。

现在大明可以说并不缺乏将领,但这也是花费数年的时间,才做到这样的。就在不远的弘治十一年,当时的朝廷还只能把七十多的王越老将军再搬出来呢。

……

出色的将领,精锐的士卒,充足的粮饷,以及自从开战以来,皇帝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将达延汗的八万大军削弱至此……

这其中所耗费的心思真是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也才能让达延汗第一次彻夜难眠,他碰到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