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忆昔正德全盛日(第3/5页)

除了这些玩的,不夜城中的新奇事物不在少数。

其中有一家海外展馆是梅府的产业,它主要是展出一些海外事物以及航海当中所遇到的一些东西。

因为海贸的利润巨大,导致大明这个小农经济体一样能分化出上层人物对于海贸的高需求,而有这个需求就得有人,如何才能有人?

那当然是多管齐下,让内地的人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

海外展馆一共四层,其中有船只、火炮模型,还有一些介绍外海岛情况的书籍,以及一些画作,画上的人深目高鼻,画上的海洋一望无际。

景夫人还好,她来过,她的儿子也来过,但她那深居简出、养在闺中的小女儿景宛却是第一次看。

这一看,便被深深的吸引。

“妹妹要是想看,便看这本《海外图志》,这是花了好些心思,请了不少画师绘出来的,其中提到的海岛都是有图的。”

景宛立马拿到手中,“它多少银子?”

这个问题逗笑了她哥哥,“这个只用来展,不卖的。”

景宛失望,还追问,“为何不卖?”

“说是这么多的插图制作起来不易,成书一本就已经耗费了不少心思了。而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就不能被一两人买走。”

景宛觉得不对,“如果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就该卖的。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来京师和不夜城。”

“嗯……好像也是。管它呢,反正你先看完。”

景宛只觉得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上面提到的许多事都与大明不同,很新奇也很有趣。

可惜她不能够待太久,得跟着她的娘亲继续往下走。

路过一处小食店,便能抬头仰见对面二楼的酒楼之上,有三五‘狂生’纵酒论道。

以往她不是很感兴趣,不过听到是说些海外的事,于是央着她的娘亲到这间小食店的二楼找个桌子坐下。

现在不夜城是厉害了,街道两旁的店铺原本沿街平行而设,但现在在合适的地方已经建起了悬空的木头拱桥,上面再挂上灯笼,人也可以行走,当真是繁华。

这热闹所在,缺不了肆意的年轻人们。

天空的烟花照亮这些人的豪情,景宛坐在对面,就听到有人说:“天子有言,既是天朝上国,何惧与海外之国接触?既是施行仁政,何惧百姓受其蛊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我泱泱大国,处处优于人,如此盛景,民心向背还需多言吗?”

啊,这话当街能叫出来,其实有些令人震惊。若是在开海前,谁要这样鼓吹,那肯定是要打倒的。

至于这份自信,也是最近两三年才有。

时间尚短,因而有人坚持老传统,“既然处处优于人,又何必与其交往?海外夷民不识教化,动辄言利,这样的民,交往多了有何益?”

“不交往也成,出银子买咱们东西也是可以的嘛,哈哈哈!”

景宛听了觉得有意思,至少比她在家里天天做女工有意思。

于是她就想着可以拜托自己这便宜老哥,到时候多找些这类东西给她看。外面的景色美丽又震撼,若不能看,岂不可惜?

……

……

靳府今晚也热闹非凡。

北直隶分田以后,几十万户百姓、上百万人又能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了。

其实当人活得像个样子以后,就会有肉吃。

这是个规律,你要兵荒马乱的,人都啃树皮,哪家还养鸡、养鸭?但是百姓的日子好了,那家家户户都围个小鸡圈。

好养,还可以下蛋,下了蛋又是一笔银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原本的流民变成了劳动者,劳动了就会有收获嘛。

所以一个社会的流动就是这样。

到正德五年,就连一向清廉的靳贵也能用鸡肉、鱼肉招待客人了,那一盘盘菜油光满面的。

院落里摆宴席,院落外赏烟花,

丰熙坐在轮椅上仰望着,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京师,比去年又看出好来了。”

“原学(丰熙),等你过两年再看,看京畿百姓种了红薯便知道什么叫更好了。至那番场景,就是诗圣来了,也得让他再念一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话之人是汪献,见到许久未曾谋面的丰熙,他也是十分开心的。

丰熙因为腿脚不好,所以只能坐着,“红薯一物,我也听说了,据说还是福建一老农带回来的。不过真有那么神奇吗?”

“哈,真有那么神奇吗,这话原学你可不能出去问,否则可有人笑话你呢。去年陛下收了一块红薯的试验田,你知道产量是一般稻米的几倍么?七倍!”

郭尚坤也到了,他在广东更远,不过他与友人书信时听到过这个事,“是真的。等到红薯推广开来,想必你念的那两句诗的前两句得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