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天子心思深(第2/4页)

这些税法改革,本质上都是税收体系逐渐崩解以后,中央政府为了挽救国家财政、减轻百姓负担所进行的求变之法。

现在王琼向朱厚照提到这个问题,应该是他确实看到了浙江在开海以后,现行的税收体制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朱厚照才用他啊,尽管有些官僚习气,但王琼本身的能力是有的。

“嗯……”皇帝拖出长长的鼻音,“这倒是个问题,你以为眼下就应当解决吗?”

朱厚照有些疑问,经济形式改变以后,税收体制必须要跟着改,不过这才几年,浙江能变到哪里去,所以他对立马就变有些疑虑。

不过王琼听到皇帝这样讲,心中却带着还有几分激动。

入宫之前,他去拜访了福建巡抚丰熙。

福建和浙江有类似。

而且丰熙是皇帝侍从出身。

所以他想去探探口风。

实际上,他向皇帝的这个问题是有风险的,旁的不谈,路引制度是当年太祖皇帝定的,说重一点就是祖制。

现在皇帝并没有立马否决,就说明有戏。

一种新法提出来,一旦对上皇帝的胃口,那就不得了了。

很多人都证明了这句话。

“微臣以为应当及时解决。”王琼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为何?”

“因为陛下坚持开海,朝堂也坚持开海,就是浙闽沿海的百姓也尝到了开海的甜头,既然如此,浙江的税赋会随着时间日益流失。若是现在不解决,往后势必成为更突出的问题。”

朱厚照略作思量,随后点点头,“那么你以为要如何解决?”

王琼既然提出,心中早有腹稿,他说道:“微臣以为鉴于浙江之实际民情,为今之计便是统一各个税种,将商户也纳进来,统一缴纳税赋。”

朱厚照继续问:“如何统一?”

“以土地为依据,人可以动,土地却不可以动。土地属于谁,朝廷便向谁收税。”

“商业兴盛以后,商人的资产不体现在土地,而体现在各种商铺和作坊上,这怎么办?”

“一样的,商铺和作坊也不会动,一样可以征税。”

好吧,其实王琼看到的是很多王朝中期所能看到的问题,所提出的办法,大致也类似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不过早了几百年,他的概念还很粗糙,算是有其可取之处。

“缙绅土地呢?”

王琼一愣,没想到皇帝会这么问,“陛下,缙绅优免赋税,此乃本朝传统。”

那就不必谈了,

按照他的办法,就是要让现在还缴纳税赋的人多缴纳,以往能逃掉人头税,现在也得缴。

可如果士绅仍然优免,那最终就是要普通百姓缴纳更多的税赋。

这种做法在官府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该缴纳的人头税,你为什么不缴纳?

不过真的作为政策推行下去,却没有意义。因为你是向这个社会中的穷人征税,下手轻了没钱,下手重了没命,能有多大意思?

所以同意王琼的做法,他必定能增加税赋,不过不彻底的税制改革属于鸡肋,这玩意儿朱厚照并不需要。

当然,这并非是王琼的过错。

士绅优免,的确是寻常人难以跨越的时代局限。

皇帝从上面走下来,说道:“税制是个大课题,说是江山社稷的根基也不为过。朕倒以为,浙江的人员流动,官府先不要阻挠,你也说了,商业本身是要人货都通才行。其实现在各地都设有一定的钞关,这些钞关朕以为都不需要,一年下来税银不过五十多万两而已,要其何用?”

这话王琼不敢说,“陛下,既然钞关所收银两不多,想必于商人负担也不重。”

朱厚照摇头笑了笑,一般的深宫内长大的皇帝就被这句话给忽悠了。

钞关的设置,是没给朝廷带来多大的利益,但是却给了地方政府收税的借口,每年国库收到是五十多万两,可他们真的只收了五十多万两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全部撤销试试,保证一帮人起来反对。

他这意味深长的笑容,笑得王琼头皮有些麻。仿佛皇帝已经看穿了似的,他心中有些害怕,如果真是这样,那天子的确不简单……

朱厚照其实是了解他,懒得和他再去计较,“德华。”

“臣在!”

“你到内陆的身份再替朕去牧守几年吧?临海的省份、不临海的省份都去过,这样一来你对税制的优劣之处或许能看得更加明白。你我君臣相约,到那时,我们再继续今日的话题,如何?”

额……王琼心里头有些意外。

他这几天一直在活动,想到中央来呢。

只不过皇帝已然开口,他也就不好拒绝了,“臣,臣谨遵陛下旨意!只是浙江税制已不合时宜之事,还望陛下能早日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