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天子之怒(第2/2页)

王鏊和杨廷和心中有些伤感,他们与皇帝确实是君臣,但其实有几分情义的。

今天这话,有些伤感情了。

倒是张璁很是干脆,道:“微臣,领旨。”

稍间隔了片刻,王、杨两人也只能领旨。

他们要退去,朱厚照还拦了一手,“等等。还有事呢,今天朕没有召见吏部,也是有缘由的。这次江南几府,许多衙门里的官员大概要清去不少,然而按照吏部这几年的选人准则,点了谁过去,都是叫人送命去的。他们死倒没什么,怕是还得耽误朕的大事。所以倒不如暂时不要派官。”

辞官致仕、衙门空人,这些他都不怕,吓唬谁啊,这个国家不会那么容易乱的。

原历史中,刘瑾作乱、武宗荒诞,搞了十几年,国家也还是传承下去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全国的衙门少了的人更多,皇帝都罢工了,朱厚照总比他好吧,那又怎么样了呢?

还怕当官的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官府空了人,那清田之事又由谁去做?”王鏊老脸都要愁死了。

“有人领着测量员即可,多出来的人本来也无用。实在不行,朕会让刘瑾出几个人。”

让刘瑾出人?

似杨廷和和张璁一下就听明白了。

不让吏部派员,而且刘瑾派人,这是连插手的机会都不给了。

这可不行。

“皇上,微臣斗胆,有句话还是要说与皇上听。”杨廷和跪了下来。

朱厚照眼睛斜撇,有些不在意的回,“说。”

“自古以来,宦官大用,乃是误国之兆,此番江南的官员或有不足之处,但大派内监殊为不智。”

“朕说了,这也总比派人过去捣乱要好!你和朕说难听的话,朕也有句难听话要给你们:朕想做的事,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这些也是你们逼的!”

杨廷和心中更沉,“陛下圣明烛照,即便用了宦官,正德一朝自然无碍,听闻刘瑾在江南正式开始了分田,想来他也不敢违背圣意,做残害百姓之举。可若后世效仿呢?”

朱厚照一顿,这倒是个实话。

当初朱元璋就知道太监是个大患,所以严厉禁止,不过违反祖制的可不是他朱厚照。

王鏊心中略有期待,杨廷和一向是思路清楚的。

哪知道,朱厚照只是略微停顿,随后就直接说:“若是后嗣之君也与朕一样,面对外朝文官阳奉阴违的情况,那当然要效仿!难道要被天下官员裹挟着,当个无能之君?”

说完他扭过头去,还是生气。

“陛下如此说,就是行事只顾权谋,只问利害,说是以道治国,实则离正道愈发远了。”

“大胆!”

杨廷和仍然面无惧色,开始展现出一个儒家子弟的那种硬骨头。他就是不接受皇帝说什么后嗣之君还要效仿的话。

其实是不好听,要是弘治皇帝还在,怕是要来一句混账了。

朱厚照呢,也是快人快语,今天一股脑全说了,至于杨廷和的大胆原在他预想之内,这帮人本来就这样。

“陛下息怒。”张璁在一旁说:“杨阁老许是累了,些许言语冒犯了陛下。然杨阁老实为国之忠臣,请陛下莫要责罚。”

实际上,今天要是把杨廷和收拾了一顿,反而助涨他的清名。

“行了,三言两语的,朕不会多做追究。你们三个自行退去,把事情做好即可。”

张璁拉了拉杨廷和的衣角,皇帝既然放他一马,这个时候就不要愣头青了。

杨廷和没有多说,行礼离开了乾清宫。

之后朱厚照让何鉴和王璟一并离开,只留了张子麟在此处。

“以往在河南见不到这样的景象吧?”

张子麟有些拘谨,“想必在京里……也是难见。”

“你有何见解?”

“有句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世上的事很复杂,是非、正邪原本难明。为人臣,则勉力为之。于陛下而言,也只能勉力为之。”

“你的话,倒是超脱了对错之争。”朱厚照缓缓沉下心,点头赞许说道,“或许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对错,认为对的,就竭力去做。”

有句话张子麟憋在心里没敢多讲,那就是万一做错了,那也要认。

“微臣相信,尽管方式不同,但陛下是为了百姓。”

朱厚照眼皮一翻,“朕本来就是为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