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牢房满了(第2/3页)

也就是贤贵妃的娘家。

不过侍妾还是担心,她这些年来听到的皇帝形象都是强势凶猛的,说起来也就是她们这般大的年纪,但那却是个高到不可遥望的层次,真要惹上了,兴许一个眼神就让她们消失于世间。

当然,也有说他宽仁和善,只能说各人境遇不同吧。

总之这个正德皇帝,好坏另说,但没有敢说他庸。

哪怕是她的夫君唐伯虎,官场不得意,也不敢说。

躲,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先前刘瑾‘作乱’的时候,好些活跃的全都偃旗息鼓了。

皇帝说过,江南士绅先负于朕。

这是什么概念,有可能这次风头过去,出身江南的士子仍然会在朝中受到‘歧视’。

在年前高潮的时候,苏州府有些地方还闹出过乱子,许家不就是么,组织过府上青壮闹事,现在门口的杂草都长了一米多高了。

唐伯虎这时候再盘算着往日的那些‘世家同辈好友’,竟有不少人遭逢此难。

毛语文在常州,韩子仁就分开到了苏州。

许氏一家的亲家们,就是他此行的目标。

当一个个带着枷锁的犯人走在姑苏城的街头,没什么文人、士子再替他们说话,而只会说:

“赵家也真是倒霉,摊上许家的儿媳。”

“还好那许氏这一辈一共只生了六个闺女……”

“六个还少?”

“你怕是不知,无锡县那边都抓了十多户了,大牢都塞不下!”

韩子仁是得和闵宜勤协调大牢的问题。

知府衙门内,

他说道:“此番办理宁逆大案,已抓获的罪犯共八百余人,闵知府,这么多人,需得你协调一番,临时置几个牢房,等到事情办完,我会一并押往南京,向皇上交差。”

闵宜勤不好说什么,“上差放心,下官这就去办。”

江南这大半年是没个安生日子,因为死了太多人,农忙都耽搁了,要说受苦,老百姓是受苦的。

但眼下这个节骨眼,没什么人还再提意见。

……

大牢里可实在是个腌臜地,所以张璁和张子麟建议,要么将人提来,如果实在要见的话。

不过朱厚照还是坚持要去。

实际上,地牢里关了不少人,比如说李士实啊,刘养正啊,这些人都在一处呢。

朱厚照准备一起看了。

临走的时候还叫上了范玉昌。

大冬天这里倒是不潮,等着狱卒开门以后,朱厚照在神武卫指挥使许进的带领下,走下楼梯。一行数人全都跟上。

刚下去,一个过道、两边大牢笼的结果就显现在眼前。

每个牢房里,还有角落上带个窗户,所以倒没有那么暗。

而天子一来,这里立马开始了异动。

朱厚照当然看到右边里面那个就是朱宸濠。

不过他不是先要去见他,而是问了一句,“李士实是哪一位?”

尤址先前已准备过了,带着陛下往前走了五个牢房,这才看到左手边有个头发花白的佝偻老者坐于草堆之上。

不过朱厚照这么一出声,好些人都知道是天子来了。

激动如宸濠者,立马就开始大叫,“正德!你还敢来此!”

朱厚照狠狠地瞪他一眼,于是立马有人警告,“再敢多言!让你毙命于此!”

“简直就像个狂暴的稚童,心志比之中人都不如,只会乱喊乱叫。暂时堵了他的嘴。”

“是!”

朱厚照回过身来,看这个历史上都留名的李士实,问道:“你是进士出身,且历经四朝,为官多年,就算再糊涂,又怎么会糊涂到辅佐这样心智不全的王爷夺取天下?况且就算你成了,都已经快八十了,明明可以安享晚年,为什么要这样?朕始终想不通。”

“皇上不遵祖制、不守立法,一切都凭本心,且乾纲独断,偏执己见。岂不闻礼崩乐坏?到那时人心既乱,江山神器,自然是有德者居之。”

朱厚照可不想像他那个叔祖一样,动不动就鬼哭狼嚎一般,他并不生气,“仅仅因为我轻视祖制、礼法,你就这样断言吗?”

“祖制礼法乃是根本。皇上可有想过,为何自己会是这天下之主,九五至尊?”

朱厚照慨叹,“你说的,有道理啊。”

李士实略有讶异,他没想到正德皇帝竟然认可了他的说法。

实际上,的确有些道理。

所谓帝制,就是以一人敌天下人,就是要人人都安分守己,大家都接受自己出生的那一刻的身份,然后不要乱动。

这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正是为此而服务的。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统治者推崇,是有缘由的。

可惜,他从后世来,这一套迟早要被打破,所以苦苦守着到最后仍然是一场空,因而自然就没那么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