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皇子办差(第2/3页)

如果是真心自然是好,说明他并没有完全的受他的大哥影响,还把他这个当爹的摆在第一位。

如果是假意……那也不错,说明这小子懂得厚黑。

“这你不必过多忧虑。四川的事是不明朗,朕想搞清楚罢了。载垨真的对你有什么要求的话……和张璁相关的,你告知他即可,和张璁不相关的,你到时就规劝规劝他,这又怎么会是不义?总之你记得,朕要一个实情。”

载壦看推脱不过,只得应了下来,“儿臣谨遵父皇旨意!”

“还有,这事涉及到田长制。正德二十年各地都要呈报今年的鱼鳞图册,你既然去了四川就顺便将其他的府、州、县都仔细核查一番,然后具折来奏。

朕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想必你也是完全清楚的,所以遇到该你决断的时候,你不可瞻前顾后。记得,你是朕的儿子,大明的皇子,首先是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其次要明白你维护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只要你把握准这两点,就是将四川巡抚砍了,朕也给你做主!”

载壦砰砰磕了个结结实实的头,“儿臣定不叫父皇失望!”

“还有其他事么?”

“儿臣此番又是远行,所以想在临走之前入宫看望一下娘和奶奶。”

“准了。”

“是,那儿臣告退。”

载壦起身,先后退两步,之后转身踏出宫殿。

朱厚照看着这个二儿子的背影略微失神,载壦话很少,所以哪怕是他这个父亲也常常搞不明白这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现在他们开始办差,大概也只能从这些具体的事情上看看了。

四川的事,其实是有些令人恼火的。

因为恰巧这是夏言,他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脾气,所以一下子便能看得出其中的问题,然而更多的是那些他不认识的官员,可想而知,里面会有多少问题。

他的信息只能从这些奏疏上来,可如果上奏疏的人都开始骗他,那长此以往还得了?

这还和官银走私不一样,走私的钱,他是一定会压着张璁去追回来的,而且还要再抓上一两个人。

更主要的是,这些人贪钱,他心里是有预期的,可四川的大小官员联合起来向他撒谎,这件事他完全没有预料到。

朱厚照是越想越气,真的查清楚是个什么情况,非要来一次杀鸡儆猴不可!

“何廷仁、关延卿、徐阶,你们三个给朕过来!”

这是侍从室的三人。

何廷仁呢,是成化十九年生,今年已经四十三岁了。

此人没什么家世,不过就是正德十二年的一个二甲进士,后来外放为官三年。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在和王守仁的来往信件中抱怨说‘上天最近没有给我大明降下大才’,其实就是瞎侃侃,目的就是要他在江南找找有什么人可以推荐能用的。

然后王守仁举贤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弟子何廷仁。

朱厚照觉着,像王华、王守仁这父子俩都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名声的,举贤不避亲说起来是容易,但是你举荐不当,那别人可就不认为你是举贤不避亲了。

所以说王守仁能在压力之下给他推荐这个人,朱厚照自然觉得不简单。

于是一纸调令,直接入侍从室。

至于关延卿,那是他初次南巡时发现的一个县令,这个县令便是说出那句重儒学、轻奇技的离经叛道之人。

后来调任他当杭州知府,诶,你还真别说,脑子里没有条条框框,比较尊重科学和客观事实的,他在杭州还真是干得可以,所以后来也提拔到身边进行培养。

朱厚照对此人有更大的期望,因为他还有一个何廷仁所没有的优势,就是年轻。至正德二十年,他也不过刚满三十岁而已。

至于徐阶,这不必多说。

他在正德十八年进士及第,历史留名的人物,才智、能力肯定是上上之选,更遑论他还和严嵩斗法几十年。

虽说也有些污点,不过他连王琼这等人照样都用,自然也不怕他。

“臣(何廷仁、关延卿、徐阶)参见陛下。”

朱厚照大手一挥,“你们都是记忆力很出众的进士出身,朕交办给你们一样差事,最近各地的鱼鳞图册都要上交了,你们三人分工,从每个省份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对比他们之前的数据、每年所缴纳的赋税,还有把该处官员所上报的奏疏都拿出来对一对。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矛盾之处!”

既然四川巡抚都敢骗他,那他当然不相信大明朝已经真正的海清河晏了。

“若是有的,如实上奏!”

天子平时说话还是和气的多,不过真的要发狠的时候,那肯定也是不一样。

三人自是明白这事需要谨慎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