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那是他们的问题(第2/3页)

但到了洪武八年,

老百姓就发现不对劲了,与此同时朝廷则发现他们尝到了甜头。

所以明朝整体上的货币,

是一开始用宝钞,并宣布其他货币非法。

到了正统年间,宝钞实在搞不下去了,又不得不放开了铜钱和金银。

这个时期铜钱是主流,白银是辅助货币。

嘉靖以后,尤其张居正规定用白银纳税以后,白银就成为主流,铜钱成为辅助。

这个过程就是一直讲的货币白银化。

从世界历史来说,白银作为货币也没有风光太久,很快就因为银矿太多,白银不再稀缺,导致银价大降,所以促使西方各国纷纷进入金本位制。

当然,这是两三百年后的事了。

在16世纪的现在,白银时代刚刚登场。

在这个时期,日本因为手握丰富的银矿,所以在货币制度上应对的较为成功,而大明恰好相反,在卷入全球贸易体系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所用的货币的主导能力。

所以这个时期,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来说,货币改革都最为恰当。

臣子们想不出办法,朱厚照便也不同他们客气了,直接把自己思考了许久的想法全部倒了出来,“这是一个严丝合缝的逻辑顺序,要想取得百信对朝廷发行的钱币的信任,就要订立严格的律法,使得他们手中的钱币可以随时换回白银。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大明要成立一个专门用于货币发行和管理的中央银行。

但是即便是中央银行,也不能无限量的印发制钱,这个约束就是让发行的制钱数量锚定中央银行本身的自有资金。”

朱厚照尽量说得慢,以便他们可以理解,同时还不时停顿,“比如中央银行发行了十万两银子的钱币,那么当老百姓拿着钱币进行兑换时,银行要拿得出这部分银子。”

这与当时朱元璋的规定完全相反。

顾人仪立马皱起了眉头,“若是新钱和白银可以自由兑换,那么又有哪个百姓愿意用新钱?”

“可以兑换,不代表可以交易。换句话说朝廷的税收以新钱来收,朝廷发俸以新钱来发,在大明境内的商品交易必须使用大明中央银行发行的新钱。”

“若是这样,所承诺的可以随时兑换,便不能取信于人了。”

是这样的,你一方面说我不能用,一方面又说没事,你可以自由兑换,感觉多此一举,说到底就是迫使我放弃使用白银。

朱厚照语气偏强硬,“朝廷做事,软硬兼顾,太软了,也做不成事。”

贵金属以外的货币,其法律地位本来就是国家强权赋予的。

严嵩是外务官,他思量着说,“这样说起来,对内是没有问题。那么对外呢?新钱和白银可以自由兑换,白银的价值仍然被承认,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他们仍然可以在海外带回白银,

只要回来再兑换成新钱。那还是天量的白银涌入大明,这与现在有何不同?”

朱厚照一愣,差点给他绕进去,“发行新钱,不是不承认白银的价值,更不是阻止白银流入。

至于你说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央银行到底要发多少新钱。

一个大致的处置原则,是基于白银输入的数量,然后发行新钱币。简单的说,输入进大明100两银子,那么中央银行就发行价值100两银子的新钱。”

严嵩应该还是没懂,“陛下,这……这还是一样么,随着白银流入的增多,新钱也会越发越多。”

“那会带来什么?”朱厚照反问。

“新钱币值降低。”

“那银价呢?”

“银价自然也降低。”

“那一个大明商人再卖出商品的时候,是不是会向他的买方要更多的价?甚至,白银也会被这些人嫌弃,这个时候就会开口要黄金。”

“如此一来不是给做生意增加难度么?若是对方不愿意给又当如何?”

朱厚照抿了抿嘴唇,这特么要怎么解释呢?

其实循环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大明生产力理论上是会提升很多,大明的很多制成品就是别国所没有的,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军事武器的强大,所以理论上明军也会非常强大。

这种情况,我拿着好东西和你交易,你却不愿意给黄金?

这哪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胆子不愿意的问题。

“嗯,这样说吧……回过头来问你们另外一个问题,大明掌握那么多的财富,要将这些财富拿来干什么呢?不必说得很复杂,四个字而已,强国、富民。富民不必多提,强国的前提是要强军。

所谓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强军也是必须要做的事。因而这些得来的财富要花在武器革新、花在士兵军饷、花在军事院校建设、花在粮草保障、花在船舰建造、花在军港建设之上。到那个时候,许多问题都好解决。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