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大明男儿!(第2/3页)

剩余的几个存在感较强的侯爵、伯爵包括靖海伯伍文定、南宁伯毛语文、新建伯王守仁、威宁伯王烜以及最近新封的博望侯。

他们的地位相对要低一些,也不全在武将序列,单论权力,可能还没有总兵高。

平海侯梅可甲更是年老致仕在家。

但他们在朝堂上也算有个位置。

总而言之,实权派的总兵和在京的三个国公都叫皇帝给叫来了。

并且在西苑的皇家游园中接见了他们。

其实这些人自己也有明悟,皇帝一次性将他们全部召还回京,必定是有大事的。

朱厚照其实还有些得意,正是因为他,所以这个阶段的大明又涌现出了一批干练而有才能的武将,

见他们鱼贯而入,不免自得的讲,“汉武帝有卫霍,而朕亦不缺国朝柱石也!”

这其中像是韩十二郎还是比较年轻的总兵,反正战场上不看年纪,只看你打仗猛不猛。

见到皇帝来了,越国公周尚文领衔纷纷下跪行礼。

“参见陛下!”

“好了,好了,都起身吧。”

“谢陛下。”

朱厚照叫人搬来了凳子,让他们沿湖坐下,他自己是批奏疏实在坐得累了,所以站着给他们训话,“今儿个,朕是一个文官都没叫,哪怕是兵部尚书都不在,而只叫了统兵和统过兵的将军。为何?朕就是想抛开那些繁文缛节,咱们君臣说些不绕弯子的话。怎么样?”

周尚文笑眯眯的,“我们自然都听皇上的。”

“对,都听皇上的!”

……

正戏开始之前,朱厚照总是要寒暄几句的,不过倒也不是骗人的话,他长长的慨叹说:“说起来,朕还真是羡慕你们的。朕若不当皇帝,那一定要当个将军,男儿热血、遍洒疆场,建功立业,快意人生!

虽说祖宗当中也有马上天子,不过在这方面,我实在是差祖宗们太多,再加上担心去了以后给你们统兵的将领添麻烦,便总是忍着。可忍了这么十几年以后,忽然发现大明的对手没了,真是悔之晚矣,现在根本不知道还要征谁!”

“哈哈哈。”

武将的脾气还是更加直接一些,听到皇帝说得滑稽,也都忍不住捧腹。

朱厚照也应和大家,“这个责任朕可要算在你们头上,怪你们的能耐太大。”

这是玩笑话了。

“皇上,这可不是我们能耐大,而是皇上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国力强盛,才有臣等在战场上跃马扬鞭,所向披靡。这些还是陛下的功劳。”武功伯马荣也拍起马屁来。

“武功伯所言不错。”周尚文道:“若非诸项新政一改积弊,大明不会有今日盛景。”

这些功劳,朱厚照还真得照单全收,并更加肆意的说:“但朕可不是唐玄宗,不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夜夜笙歌。”

将领们接收到了这样的讯息,立马站起来抱拳,“臣等愿为陛下驱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朕相信。”朱厚照停顿了一下,

对于这些将军、国公,他基本都是满意的。

说起来,这次宗藩改制,他听说也有人闹事,但整个国家毕竟没出什么大的状况,这其中,便是因着这几个将军和国公所统领的大军。

有几十万精锐部队镇在京师周遭,这天下如何能乱?

接着他话风一转,说:“朕近日来还在设想一个场景。有没有一天,大明的军队能够分工更加明确、反应更加迅速,京营没有现在上直亲卫和三大营的混乱,边军以西、北、东划分方向,分区设立大军团,或10万、或15万,全部为野战锐族。只要一声令下,便可挥师进至周遭不臣之国,而铁蹄所至,则如雷霆万钧,无人能挡!”

“或者会不会有那样的场景……大明家家户户的百姓不再将‘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奉为真理,而能够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英武豪情,军户也不为人所轻视,为国征战便受人尊崇?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没有山东人、山西人,只有大明人。诸位,你们说要做到这个程度。咱们还差在什么地方?”

除了周尚文,其他人都有些低下脑袋,他们不知道是不是皇帝在什么地方不满意。

于是朱厚照点名,“十二郎,你来说。你是这儿年纪最小的,说错了被贬反正也有时间东山再起。”

“是。”韩十二郎起身,“启禀陛下,臣不怕被贬,臣只怕说得不对,误导了陛下。”

“无妨,你说吧。”

“臣斗胆,敢问陛下是不是要将军户取消?”

朱厚照摸了摸鼻子,“你觉得可否?”

“陛下有所不知,我大明军人都已习惯了父死子继,承继军户,若是骤然取消,士卒离开部队,致使各地员额空缺,这该如何是好?还有,这些人身无长物,没了军饷又该如何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