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世界与世界中的人(第2/2页)

只有部分绿洲适合农业耕作,更多的地方就是草地,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地,当然,这里的草地又与新疆的高山草甸不同。

因为这里地势更低,还有河流横贯其中,尽管径流量不大。

当然,在这片气候恶劣的地区,总算留下一个伊犁河谷还算个‘明珠’。

哈萨克族人就是以放牧为生、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这片草原上。

而丘陵,就意味着大军会在山顶、山谷间不断穿行。

这样穿行、穿行,终于有一天,他们站在略高的山坡之上,远眺一大片绿的草地,然后看到了帐篷的顶。

而对于哈萨克汗国的部落来说,忽然一天他们会看到那个根本无名的山坡之上多出了黑压压的大军,他们像蚂蚁一样越聚越多,直到填满山坡和谷底。

多年的战乱生涯使得他们不用多想就知道这是什么。

不知道是哪个牧民认了出来,于是在一片片的帐篷间穿梭高喊,“东方的明军来了!东方的明军来了!”

随后就是巨大的混乱,原本的士兵被推出来参加即将进行的战斗。

而在明军这一侧,

韩十二郎则沉迷于西边天际处的夕阳。

“咱们,终于走到了这里。”

他身边的副将个个勒着缰绳露出兴奋的面容,“将军,这一战过后,打得最远的汉人军队就是咱们了。”

他没有说将军,而是说军队。

实际上,打得最远的汉人将领应该属于另外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郭侃,此人效力于蒙古帝国,最远打到了地中海。

韩十二郎听了以后则轻轻一笑,“算盘打得响呢。只打到夷播海可不算最远,怎么?你还想千里转战?”

“当年高仙芝败于恒罗斯,那是咱老祖宗,要替老祖宗把面子找回来。”

旁边人嘲笑,“就因为你姓高,他就是你老祖宗?”

“那肯定是。将军,末将是觉得这次机会是天时地利人和,当年唐军只有两万,而我们有六万,我们的武器也更加先进,皇上也全力支持,这次要再不胜,下次再有后人踏足这里,不知何年何月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任务很重。

实际上,古代军队并不会这么思考问题。

但在朱厚照的改造下,现如今大明的边疆守卫军队都具有了大历史观,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统治的选择,更是提升战斗力的一个手段。

有什么道理不用呢?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明军已经具有了近代民族国家军队的雏形。

当然了,离那支信仰无敌、绝对忠诚的人民军队还有距离。

“好,就让他们知道知道我们先进武器的厉害!传令,继续前进,距离足够以后,开大炮!轰他娘!!”

大炮虽然很难携带,但多少得带一点,万一路上遇到龟壳一样的坚城怎么办?!

……

西域的战事终于开始了。

这是一个令人激荡的时代,即便后世人也不断重复讲述这段历史:

正德二十二年,雄心壮志的正德大帝在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大踏步的推动了他的帝国扩张之路,雄壮的汉人骑兵自盛唐以后再一次加入中亚地区的混战与争夺。

这一计划是在吸取了前代人的教训之后才实施的,因为后勤始终是大明争霸中亚地区的弱点,而正德大帝一直等到登基的二十二年后才正式发动对哈萨克汗国的战争。

那时的大明国力强盛,军队指挥系统简洁而有效率,从南洋运过来的奴隶成为后勤运输的重要力量,一袋一袋的粮食就这么通过奴隶的双腿和马匹等牲畜扛上了天山之巅。

人们始终无法解释,为什么从来没有去过新疆的正德大帝对于新疆的广袤和道路运输的困难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以至于他在朱批中一次次强调后勤的重要性,并拒绝在准备不足时冒险行事。

就像人们也不明白,正德皇帝为什么知道新疆地区适合种植棉花、为什么确定西方人正在占领世界,更加令人们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正德皇帝对严寒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北方冻土地带的领土都如此重视。

这个像谜一样的恢弘时代有着太多不可解释的神奇之处,以至于被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所喜爱和研究。

甚至有人说,正德朝是被一分为二的,这个转折点就是正德二十二年。

在此之前,大明虽然也发动战争,但都有一个具体的缘由,打起来也相当克制。

可在此之后,大明发动的战争有时可能只是出于一个‘征服’的目的,而领先时代的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也使得大明骑兵追上了他的刀下亡魂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