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 大忠大义(第2/3页)

“顾阁老,朕不想与你辩论圣人关于战争的看法,国家发动战争自然是有其坏处,也有其好处,朕知道,也明白,但不发动战争也同样如此。

如今《明约》施行还不到三年,真正要落地,非得倚仗天朝之威不可。若此次安南国变而大明不做反应,各藩属国定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心思,到时候按下葫芦起了瓢,四方都有战火,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况且,朕今日说一句,宗主国是绝不可以害怕战争的,开始害怕的那一刻,不管当下的宴会多么盛大,都是落幕的开始。朕自信,这句话经得起千百年的历史检验。”

这就是正德二十二年之后皇帝对待战争的变化,

其实他有理由可能讲,比如说安南国接近边界,起内部纷争会影响广西,影响南洋的稳定,至少做生意做不下去嘛,甚至莫登庸此人既然是野心勃勃之辈,或许还会侵犯南边的占城国。

但这些理由,皇帝一个都不说。

实际上,其背后真正的理由,是他看到了棉纺织业的兴起,看到了中华大地开始出现了种植园与奴隶,这昭示着大明的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所以它永远渴求市场。

在臣子们看来,皇帝就是文治武功到达顶峰,开始使用国力了,这和以往的帝王都一样。大唐鼎盛之时灭了多少国家?两只手都数不过来。那些都需要理由吗?

这种帝王的开拓进取之意是挡也挡不住的。

他就是命令户部开始准备钱,兵部开始征调粮草、火器和马匹,而一纸命令行到军机处,大军还能不动?

那不然叫什么实权皇帝。

至于文人书生反对,那是他们的事情。

旁人说这叫政治压力,朱厚照则不在意这些,到头来顾人仪还得老老实实去给他写讨贼檄文!

这样,国家机器就动了起来了。

但后面的事也麻烦,其中一个麻烦,就是南方多是卫所军队,并没有像新疆、河套和京师卫戍区那样的大军区,这也就代表缺少顶尖战力。

从北方调兵,这也是不可取的。

路途遥远倒是其次,关键是北人不适宜南方的气候。

这一点非常重要。

还有领兵出征的将军,也要好好挑选。

过了三日,

天子再召他们商议具体事项。

兵部尚书张经就说:“广西有十万大山,安南国北部与西北部也都是崇山峻岭,如此地形并不适宜大规模的精锐骑兵快速冲杀,而山路众多,又致使补给困难,朝廷倒是可以多屯子药、炮弹,但准备时间过短,必然数量有限,且一旦用光亦会有短缺的可能。”

物资当然可以通过不计成本的疯狂上人,用双腿运输。但灭这种小国需要考虑成本。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日本,当初朱厚照都不会那么愿意一下调出十万大军。

这次安南国,还用不着如此。

“此外,自正德初年以来,陆军学院对于如何在长城内外与蒙古骑兵作战多有研究,我军将士也更善于此道,可对于在山间密林间如何指挥布阵……有此经验的将领实在不多。”

“张尚书此言有道理,但也缺了一些道理。”

说这话的竟是王守仁。

“喔?不知错在何处?”

王守仁向皇帝拱手,随后才说:“张尚书的比较对象乃是我明军在长城之外作战。为了消灭北方之敌,皇上呕心沥血数年才终有所成,如此,则不论是粮草、马匹供应,还是士兵、将领的才能,都能到达今日堪称无敌的境地。

可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并无意义,此次我军并非是要和北方边军作战,而是要和莫登庸所率领的叛军作战,他们可有我大明北军的实力?”

朱厚照点点头,心中想着有道理。现在大家是习惯了打富裕仗,忽然回过头来打有限制性条件的战争反倒是处处顾虑了。

“安南国国小民寡,又是权臣动乱之时,士气想来不高,而我大明则恰恰相反,皇上励精图治,正值国力巅峰,他要与我们开战,首先便有这样的压力,他知道自己或能赢一次两次,可要他自己说最终能与大明对抗,他说得出口吗?就算说出了口,自己也信,可他手下的那些人,会信吗?如果不信,他会是何结局?”

众人听后多有醒悟。

王守仁随即向皇帝禀告,“皇上,微臣认为,若此战要兴,则必要快,趁其新朝立足未稳,人心未定,以大军伐之,他一旦不胜,则必定土崩瓦解。万不可拖延准备,哪怕火器不足,使用长矛大刀亦无不可。至于多山、多密林,行军布阵如何安排,这是战术问题。臣心中有一人极善此道,愿向皇上举荐。”

朱厚照笑起来,“好好好,你说说是哪儿还藏着这么一位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