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友人组初次聚谋(第4/6页)

他攥起拳头扬了扬:“和你们成为朋友真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我辈就该指点朝堂江山,做一番大事!”

房乔心情也很澎湃。

虽然他知道这不应该,不掺和此事才更好。但青年人太容易冲动,他也难以免俗。

“希望此事能做成。”长孙无忌发表不出意见,只能祝福了,“我和父亲写信,求求他如果有机会,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为高公和宇文公说说好话。”

李世民狠狠拍了一下长孙无忌的肩膀:“你还说别指望你?说不定我们最后,就靠着你这封信了!”

长孙无忌有些高兴:“嗯……我努力求求父亲,你们可别对我抱太大希望。”

李世民道:“任何一点点希望都弥足珍贵。谢了,长孙四郎!不愧是我的好兄弟!”

李世民给了长孙无忌一个兄弟拥抱。

长孙无忌脸颊绯红:“行了行了。”

李世民又给了房乔和杜如晦拥抱,不顾他的拥抱在这两位已经弱冠的友人那里,就像是儿子抱父亲。

房乔和杜如晦皆忍俊不禁。

“弟弟!”李世民张开手臂。

李玄霸往房乔身后绕。

李世民道:“帮我逮住他!他怎么能不合群!”

杜如晦立刻按住了李玄霸的肩膀,对李玄霸不怀好意地笑了笑。

“弟弟!”李世民扑了过来,把李玄霸脑袋抱在怀里,揉散了李玄霸的小揪揪。

李玄霸骂道:“哥,你有病啊!”

李世民叉腰大笑:“哈哈哈哈,谁让你老是一副老成冷淡模样,不像是八岁,像是八十岁似的。”

其余三人皆跟着大笑,把李玄霸气得直跺脚,要去扯李世民的小揪揪。

李世民以长孙无忌为“盾牌”,一边躲避弟弟的追打,一边扮鬼脸挑衅弟弟。

房乔和杜如晦在一旁兜着手微笑看着年幼的友人打闹。

这种混杂着友人和长辈的心态,真是令人心情复杂啊。

……

李世民和李玄霸送了信就跑,信上还写着阅后即焚,搞得好像在密谋什么似的。

两个真的在密谋的老头相视无语。

宇文弼忍不住道:“我二人看上去是无能到需要孩童来出谋划策的模样吗?”

高颎淡淡道:“就当他们是一片孝心。”

宇文弼道:“我知道他们一片孝心,但……”

但就是尴尬无语。

他们在朝堂当了几十年的官,先后伺候两朝君王,哪不懂如何与君王相处?

两人之前没有谨小慎微,只是因为断定自己身为对大隋和皇帝忠心耿耿的老臣,皇帝再不喜自己,顶多就是一个外放或者免官。

谁能想到,他们身为朝中高官连朝堂情况都不能点评一二,居然能因言获罪?

他们从未想到,陛下还能因“诽谤朝政”来杀人的。

这罪名用来杀平民百姓就罢了,杀朝中大官,这是昏君的行为。

甚至史书中的昏君在杀进谏的官员时,都会另找一个罪名,比如“谋反”。

先帝也曾误杀忠臣,但他都是用的“图谋不轨”的罪名。

“谋反”罪是历代君王手中排除异己的屠刀,因为“谋反”与否,只是君王自己说了算。君王想杀任何人,都可以往这方面靠。

可这位皇帝在李大德的“谶纬”中,居然连这把屠刀都不肯用,直接用“诽谤朝政”滥杀朝臣。

他连名声都不顾了,简直就是另一个天元皇帝。

不,他连天元皇帝还不如呢。天元皇帝虽然昏庸暴虐,但乐运抬着棺材入朝堂痛骂天元皇帝,给天元皇帝列了八项罪名时,天元皇帝还能在内吏的劝说下不仅没有杀乐运,还赏赐了乐运。

知道杨广的本性后,他们就会摸着杨广的底线进谏。

虽然他们无法视而不见,进谏的危险也不可能完全去除,但他们不是自寻死路之人。

他们还想看到弟子口中的盛世,想验证自己心中的猜测。

比如,与李玄霸这位天生神异之人一同诞生的李世民,是不是会有如他们心中所猜测的那样的成就。

“罢了,好歹是一片孝心。”高颎道,“肯定是大雄多做无用之事,大德跟着胡闹。”

宇文弼道:“没错。”

两人抱怨两位弟子,但脸上欣慰又得意的笑容怎么也止不住。

弟子如此尊敬并看重他们,他们怎么可能不欣慰得意?

“两个孩子都如此担心我们了,我们可不能让他们失望。”

“不过又一个天元帝。天元帝我们都能挺过来。”

高颎和宇文弼不是不知道如何应付昏君,只是因为他们没想到杨广是昏君而已。

两人的计划其实与李世民、李玄霸等五人的献策本质一样,都是将献策包装成歌功颂德。

他们先去找太子哭诉,说如果因为不赈灾而产生民乱,平乱所花费的钱粮会比赈灾多。而且民乱一生,陛下震怒,不知道朝中会有多少无辜大臣人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