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再开儒佛道辩论(第3/4页)

道教在南北朝之前的典籍不是教人怎么造反(划掉)匡扶社稷,就是如何炼丹。很会辩论的那个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家。被佛教揍了之后,道教才重视逻辑辩论,典籍修补。

后世网络文学中常用的“老子化胡”典故,就是西晋道教徒王浮与僧人帛远屡辩屡输,写出《老子化胡经》,宣称老子要是佛,想要和佛教徒和解。

佛教徒说和解可以,老子能当佛,但老子是佛祖的弟子。

《老子化胡经》被后来的道教徒随着与佛教徒骂战升级一路增补,第十卷 《老子化胡经玄歌》已经是北魏作品。

佛教徒借力打力,顺着《老子化胡经》承认老子在佛教的神位,说老子是奉佛祖之意转生东方传教,反倒借着道教送的这股东风在道教自留屈站稳脚跟。《弘明集》中有详细描述。

李玄霸和玄奘说起佛道之争时,玄奘眼中满是轻蔑,一副道教徒是手下败将的神气劲,看得李玄霸内心憋笑。

他算是知道为什么玄奘西行的时候一路走一路辩论,让西方的大和尚们脑袋滚滚了。这大师是真的很傲啊。

不过当李玄霸和玄奘说起儒佛之争的时候,玄奘就闭嘴不语,只附和了。

李玄霸憋笑憋得更加辛苦。

道教在与佛教的辩论中输得一败涂地后,儒家本来是不管这两个小虾米之间的事,但佛教在西方是宗教治国,现在也想插手朝堂。

儒家满头问号。

我儒家弟子从诸子百家杀出,圣学无所不包开放包容,你们佛教的哲学思想很有意思,我允许你们融入圣学,你们还不足,想要喧宾夺主?!

于是儒家弟子撸起袖子下场,佛教信心十足参与辩论。

儒家弟子:“你们佛教弟子出家是不遵循孝道!”

佛教徒刚巴拉巴拉掏出一大堆辩论。

儒家弟子:“陛下!佛教徒说要让全天下百姓都不尊孝道!”

皇帝:“嗯?”

佛教徒:“我不是!我没有!”

儒家弟子:“你们说’求宗不顺化‘,沙门高于王权,是’不忠‘!”

佛教徒引经据典论证沙门弟子超脱世俗巴拉巴拉。

儒家弟子:“陛下!佛教徒说他们地位比你高!”

皇帝:“嗯?!”

佛教徒:“啊不是,等等!”

于是佛教经过东晋南北朝、中唐至北宋两次儒佛大辩论,以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三武灭佛”,在宋元之际彻底王化,变成了只知道吃斋念佛的慈祥僧尼。

儒家圣学中融入佛教哲学,发展出理学、心学等全新流派。

皆大欢喜(双手合十)。

虽然现在才发展到第一阶段,但玄奘不是外来的和尚,是本土的和尚,他心里太清楚儒家代表皇权,代表整个东方世俗文化,代表披着儒家皮说断绝了其实一直都存在的诸子百家。

盘外招,根本没法斗!

李玄霸与玄奘聊到日落西沉,才让颜真将玄奘送回挂单的寺庙。

玄奘离开后,李玄霸起身端起茶水,将温热的茶叶渣倒入旁边的小树下:“你听懂我们的讨论了吗?”

王云从隔间走出:“殿下和玄奘大师对儒道佛的讨论道理深刻,表达却浅显通俗,我听懂了。”

李玄霸把空茶杯放回桌上,招手让王云陪他在院子里走一会儿:“你的想法呢?”

王云道:“大师的智慧和毅力都很令人敬佩。”

李玄霸笑道:“我不是问你对玄奘的看法。他是开门立派的大宗师,自然很令人佩服。”

王云驻足。

李玄霸脚步停顿,侧身看向王云。

王云垂首,声音冷硬,语气不再像之前大儒慢条斯理,急促又尖锐:“无论是儒是道,好像出发点都和百姓没关系。他们中高尚者是想自己成仙成佛,卑鄙者是想借传教谋取荣华富贵。百姓如何,只是他们达成目的的手段。”

李玄霸继续看着王云,没有说话。

王云急急地喘了几口气,又道:“正如玄奘大师所言,朝廷推行佛道,也只是想让百姓顺从地咽下这一世的苦难。”

李玄霸道:“苦难是客观存在的。百姓有了精神寄托,也是好事。”

王云猛地抬头:“这不像是三郎君你会说的话。”

李玄霸对王云招了招手,让王云继续陪他在院子里兜圈子:“虽然话不中听,理是这个理。有时候心里有个寄托,总比什么都没有好。读书是寄托,但大部分百姓都没机会读书,那么如果佛道能劝人向善,让世间少一些纷争,总比一片空白好。如果将来有了更好的信仰,百姓自会去相信更好的信仰。”

王云道:“殿下这句话,我就听不懂了。”

李玄霸道:“听不懂才让你也加入这场辩论。你把你质疑和愤怒宣泄出去,去听听其他贤能之士如何说,然后才能想明白你想要传达给百姓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