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盛世曙光,垂垂老矣(第2/4页)

这些人,当然都是世家大族所供养的人才。

他们本身代表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

也正是因为那些世家大族看到了朝廷的缺口,才派人去抢占肥肉,没成想肥肉还没到肚子里,刀便要到了心口。

既然如此,那就只要近乎撕破面皮一般,以这种方式来彰显自身的力量。

对此,王莽的应对是。

只要你辞,就全部点头。

等到请辞风波暂时止息,锦衣卫立刻就会以各种罪名将其尽数下狱,彻查身家!

但凡有一丝不对之地,必然严加审讯。

其间所牵连之人不计其数。

而这,还仅仅只是第一轮的碰撞而已。

如果说这是一场滔天大火,这只能算是火苗。

当王莽展示了无可动摇的决心之后,才是各种流言蜚语。

墨家也是在这个时候登场。

过往几年对墨丘的宣传,取到了真正的效果。

爱屋及乌,圣人所创建的墨家,即使没有了圣人领袖,也该有几分光辉留存吧?

虽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但先前一直夸的人,突然就成为了说书故事里的大恶人,风向怎么也不可能转的那么快。

王莽做的最到位的地方,便是动如雷霆,不留余地。

三载的蛰伏,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

将那些加入朝廷不安好心的人全都收拾了一遍之后,王莽还有另外的一条国策与摊丁入亩一同施行。

凡夏朝所有子民,都要如实上报所有田产,隐瞒不报者,可由他人检举证实,证实之后,揭发之人拿一半,国家拿走一半!

这,就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了!

喜欢玩隐田是吧?

喜欢隐瞒不报是吧?

不报,那就别要了!

而如果即使这样都无人举报呢?

没关系,官府也会定期派人查证。

发现未曾登记的隐田,直接收归国有!

哟,这里有块好田,还种上了粮食呢!

再看看小册子,呦呵,不在啊!

这么好的田,没人要怎么能行?

岂不是暴殄天物?那就归国吧!

除了这些政策之外,真正能够保证政策的,不仅仅是朝廷的官员。

还有宗师!

四国仰慕夏朝所送来的五位宗师,发挥出了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

其中离皇都较远,之前战乱未曾被波及太深,乃至天高皇帝远的英州中,发生了一起朝廷派去核查田亩的官员刚到旅社,就发生大火将其尽数烧死的事情。

幸运的没有被战乱波及太多的英州,刚想试一试夏朝的锋芒,便迎来了滔天大祸。

消息传回来的时候,王莽震怒。

墨家喜欢讲道义,那宗师就来跟你们讲一讲武艺!

三位宗师亲赴英州之地,将涉及此事的所有人尽数拿下,鸡蛋摇散黄,蚯蚓竖着劈,杀的是一个血流成河,破家灭门者几近万人,为此受到牵连者不计其数,连带着未来几十年,英州都是爷爷不疼姥姥不爱,这就是后话了。

曾经受过气血见障之苦难的宗师,折磨人起来比之刑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别人的真气在体内游走,比之牛毛还要细小的锋锐之物在体内切割的时候,这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够承受得住?

这都要顶得住,便可以夸赞一声心智比肩宗师,然后选个好点的坟上三根香了。

别问这是不是酷刑,你就说管不管用!

官员不够?

武力来凑!

王莽并不拘泥于权势上的手段。

他很清醒自己是如何上位的,他得到的是顾担的信任,当世武力第一人的信任。

他要做事情,是让天下的百姓过的更好,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世家大族口中的圣君明主,然后让百姓民不聊生。

而且这绝非是心血来潮想要快点证明自己,在夏朝立国之后,王莽便一直在指挥着本就不多的官员在彻查田产,三年时间下来,其实已经统计了个七七八八。

这一次图穷匕见,方才展露真正的锋芒之所在。

在以无与伦比的决心和意志之下,摊丁入亩的国策,也势不可挡的推行了下去。

哪怕如此强硬的态度,如果铁血的手腕,引来了无数的流言蜚语,王莽也根本不在乎。

夏朝立国之时,他受到的侮辱和诋毁可一点都不比现在少。

不就是被人骂一骂么?

当皇帝哪有不被骂的!

两年的时间,摊丁入亩的政策,已经真正施行。

当第一次税收的时候,百姓们会发现,其实所收税赋比之之前还要少上一些——那些少的部分,已经从别的富家大户那里取走了。

田产分等,数量也要分等。

数量越多的人,所需要缴纳的税赋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