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坐而论道,一场盛会(第2/3页)

除此之外,连皇宫内的宫殿塌了都不肯修缮的王莽,为了应对这场盛会,还专门让人在皇宫不算太远的地方修建一处规模颇大的宫殿。

区别是,这处将要建立起来的宫殿不是给皇帝居住,而是让各国赶赴来此的贤者不必去风餐露宿,诚意满满。

而对一些有理想、有抱负,乃至是有野心的人来说,即使不能扳倒墨家,将墨家辩驳的哑口无言,只要能够与墨家针锋相对,便足以彰显出自身的才华,名利双收。

换句话说,墨家能赢,是理所应当,可墨家要输……啧,那可就不一样了!

无论怎么算都不亏。

自消息传出之后,各国也纷纷响应,给予各种便利,官道上甚至还有无偿的马车供学子乘坐,相当给面子。

各国学子和贤者纷纷相约入夏朝,虽然那处宫殿尚且未曾修建起来,自费住客栈也要先过来。

哪怕自己的学识浅薄,不能上去与群贤论道,可只要能够在一旁听闻,便已算是天大的殊荣,若能再从中汲取些收获,安知来日自己不能一展宏图?

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下一次不知要等候多久!

而外面的纷纷扰扰,顾担并未再继续关注。

他开始带领一群人编撰医书,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同样的病症,放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需要的治疗方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

医药不是做饭,盐多点少点都能吃,全凭适量两个字。

最为要惠及百姓的一本医书,务必追求准确。

所有模棱两可的话,要么找病人实验证明,要么就先放置在一旁,不予收录。

这本尚未形成的医药大典,可以不完备,可以没有那么完美,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出现谬误。

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的让药方廉价一些。

如果相同的病症,一味药便宜很多,但效果稍逊几分,那稍逊几分的那个才会被特地选录,另一份则以小字的形式附在后面。

说白了,这份医药大典是为了给那些穷苦人家的百姓来用的,价格也是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不可不考虑。

好在顾担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晋升大宗师之后,白莲观想图的那一朵白莲也已经开了三瓣,神魂强度颇高,放在凡尘之中,一目十行却记忆犹新绝不是在妄语。

医书只要一翻就能够记住,真正麻烦的地方是在怎么让药方变得更加便宜,但效果不差太多。

与此事齐头并进的,则是对于药田的规划。

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药材又何尝不是呢?

一地有效之药方,拿到另外一地,用同样的药物,可能便毫无作用。

所以药田的选址和规划,亦是重中之重。

徒有药方而无药,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寻觅药田,扩大药物种植这件事,交给了公尚过。

自己人办事顾担才放心,起码他可以肯定公尚过绝对不会敷衍了事,这也是一位宁缺毋滥的人才。

而关于如何接生,特别是如何照料刚刚出生的婴儿,让他们不至于早夭这件事,则是交给了小莹。

三人从不同的方向齐头并进,要从无到有的改善夏国的医疗状况,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件事,但也必须去做。

这一次,青木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毕竟顾担不可能在每一种病症的解决方法上都写青木液。

但好消息是,有青木液的帮助,很多药方上年份要求苛刻的药材,也无需去慢慢寻觅等待,顾担直接拿到种子就能够催熟,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要被消耗掉的时间。

各种各样的偏方、医家经典都被拿了出来,一一验证,鼎新革旧,不可拘泥于昔日医书上的旧式,只要好用且有效,别管膈应不膈应,狗屎都能当药材。

除了夏朝的助力之外,各国的医书也在不断的运送过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或许很多疑难杂症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只是碍于这个时代交通本身的不便,地域的限制,乃至消息传播的缓慢,才导致迟迟没有消息传来,实则早已发生。

将这些药方验证后汇总到一起,能省却后来者很大的麻烦,顾担忙的也是这件事。

又一次从太医院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医书,还没有翻看,顾担便已是愣住。

《金创药略》。

“顾小友,怎么了?”

见顾担发呆,有太医院的御医凑了过来,关切的问道。

他们并不知道顾担真正的身份,当初顾担所相识的那一批太医院的御医们,到了今天已经不剩下熟面孔了。

这些新来的人,只当顾担被王莽格外信任,才会委派他来负责医药大典这么大的一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