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第3/5页)

被对方如此相逼,启志帝的脸色也是青一阵、红一阵,却也不敢直接出言反驳。

反驳什么?

反驳儒家领袖荀轲、反驳夏朝丞相苍、反驳法家领袖商定下的律法不合理?

当法家的鹰犬不在了,还是当儒生一个个都是死人?

这话今天说出去,明天外面的吐沫能把皇宫都给淹了!

他也不必再奢求什么圣君明主的赞誉了,直接想想怎么不遗臭万年比较合适一些。

唉,做皇帝既怕自己遇不到大才,又怕遇到了惊世大才……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吧!

“此言差矣。”

在启志帝都只能避其锋芒,讷讷不言的时候,启志帝身旁一人却是站了出来,直视商那双犹如宝剑般锐利的双眼,分毫不让的说道:“羽亲王如此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哦?”

商被顶撞,倒也不怒,只是似笑非笑,犹如看着一个三岁孩童卖弄一般的看着说话的那人,“不知兵部尚书、夏朝宗师韦大司马,有何见教啊?”

兵部尚书的别称即是大司马。

他此时念出来,却并不是给人尊敬,更像嘲弄。

韦大司马脸色一板,他可是堂堂宗师,面前这位老头在庙堂上虽然风光无限,可武学修为着实一般,连练脏都没到。

也就是对方仗着自己是荀子徒弟的身份,料定他不敢出手,否则怎敢如此对一位宗师说话!

别人怕他,他可不怕。

宗师一生行事,何须看旁人脸色?

武道宗师,就是这么有底气!

像是这种八十余岁的老头,他吹一口气都可能直接弄死,哪里轮得到他来指指点点!

“此事如此简单,法家领袖怎么可能会想不到呢?作为荀子的徒弟,您开创的法家却狠辣至极,理应无甚仁心才对,怎到了此事,反而故意装作不知呢?”

韦大司马心知要论起法理乃至律法这种东西,全夏朝的人加在一块儿可能都不是对方的对手,但没关系。

咱可是武夫!

武夫才不管那些东西!

拳头大就是道理。

而如今,夏朝恰巧是最大的那个,远比周围任何国度都要大的多,一起上都不够夏朝打的那种。

何况此前天灾降临,无一国幸免,但夏朝的底子有两位帝王的努力,雄厚无比,虽有所损伤,却根本算不得伤筋动骨。

可别的国度就远没有夏朝那么强盛了。

一次极大规模,波及全国的地动,少说也得十余年修养都不一定能够恢复过来。

这个时候,你特么跟我谈仁义道德?

简直是贻误这天赐良机!

当真是读书读傻了,还不如他这个武夫直接。

韦大司马毫不避讳的直接说道:“此时大雍、大祈等国伤亡惨重,其国力跌至低谷。这个时候求助于夏朝,为何夏朝就要给他们救助?

若是大雍、大祈等国的子民在夏朝的领导之下,又岂会出现活生生被饿死的局面?这个时候最大的仁德,根本不是给予粮食,救助他们的子民。而是将那些国度无能的皇帝连根拔去,直接归入夏朝的国土!

如此,才是真正治标也治本的方法!

可现在呢?接济各国……是,夏朝是很有余财,也不介意接济一下那些水深火热、受苦受难的百姓。

问题是我们本可以做的更好,为何要故步自封,反倒是让那些酒囊饭袋掌管庞大的疆域?”

韦大司马拍着胸脯,冷声说道:“我是个粗人,却也懂得长痛与短痛的道理。

而你,已经老了!

竟还在抱着以前的观念行事!

看看如今的天下,周围岂有一国可与夏朝争锋?

他们一起上,都定不是夏朝的对手!”

如此一番慷慨陈词,不可谓不昂扬激烈。

虽是武夫,显然也并非什么都不懂,否则也不可能修至宗师之境。

此时说的也都极有道理,就连启志帝都在暗暗点头。

他要启志,启什么?

天下大同!

夏朝的繁华已经到了顶峰。

他无法在夏朝之中,做出超越前面两位皇帝的功德了。

或者说,在夏朝,已经做到所能做的极限了。

继续抱着同样的想法,再往后,也不过是在为其添砖加瓦而已。

但,真无法超越,甚至媲美了么?

不见得。

除了让子民富强之外,还有一条真正的王者之路在前方。

开疆拓土!!!

纵然罪在一时,功亦在千秋!

相信后人会给他一个中肯的评价,甚至能够与开国皇帝并肩都不无可能!

哪怕因此让国内暂时出现一些对他不好的微词,百余年后,后人定会夸赞他的当机立断。

那些重新生活在夏朝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的子民,也不会因为先祖的一时之苦难,而将他当做暴君,反而会分外感谢能够在夏朝安居乐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