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悠悠岁月 拍个合照吧(第2/3页)

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欢乐,痛苦,开心,烦闷……

到最后,都不过是回忆。

没人阻止得了时间洪流,那些回忆最终都定格成了一张张老照片。

不过,当时过境迁,偶尔翻起时,一开始的时候,总有些回忆,让人忍不住潸然落泪,也总有一些回忆,让人会心一笑。

但是最终,所有的回忆,似乎都在逐渐变化着,慢慢地,被时间,一点点的改变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些曾经让人潸然落泪的,会心一笑的回忆,已经只是单纯的回忆,许多人再次回忆的时候,只是会感慨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但是时间的浸染似乎永远不停,又是许久过后,当那些回忆的照片渐渐泛黄,所有的回忆,就又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怀念。

曾经我们经历过,不管当初如何想如何做,可如今,又何尝不是美好的记忆呢?

不甘过,淡然过,最后一笑而过……

只是照片不管再如何褪色泛黄,它们始终地牢牢留在那里,在心里的某个固定的地方。

逐渐的,有的模糊了,有的却愈加清晰。

带着它们,我们继续随着时间向前,或是大步狂奔,或是缓缓而行。

而那些回忆,就成了我们偶尔停下脚步时,回头张望时的一瞥。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始终在眼前。

我们知道,就算走的再疲惫,不管走向何方,不论身在何处。

这世界终有一个地方,那里始终有一盏灯火,不论黑夜有多黑,它始终照亮着门口的路。

那是属于家的灯火,万家灯火,便是无数人前行的动力。

看到灯火,又或者仅仅是想到那盏灯火,就能让人洗去疲惫……

……

二胡的声音停了下来。

两位主持人熟练地在耳朵边轻轻一拂,微笑面对着转过来的镜头。

女主持人笑了起来:“听完燕长青的二胡,真的是一场音乐的洗礼,让人感觉到了灵魂的升华!”

“是啊!”男主持人接着说道。“许多京城人应该都已经猜出来了吧!他就是前一段时间,因为在宾馆练习二胡,结果楼下的路人们听得太过专注,把交通都给堵塞了。”

女主持人笑着说道:“是啊!一开始我看到报纸,还以为是夸大其词,直到我真的听到了燕长青同学的演奏,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两个人说个不停,不过先回过神来的人,听着听着就明白了,这俩就是拖延时间呢!

一首好歌,一首好曲子,一个好小品,只要是能打动人的,演出结束之后,观众们往往会沉浸在刚刚的节目中一段时间。

所以节目就不能上的太急,不然大家还想着刚才的节目,对现在出演节目的演员,未免太不公平了。

而这首二胡曲的感染力,听过的人都知道。

寒冬腊月天的,路人们听到声音,为了继续听下去,一个个都心甘情愿地站在街道上吹冷风,甚至听完了还久久不愿离开,可想而知它的魅力有多大。

还有第一次彩排发生过的乌龙事件。

所以这次两个主持人,就只能多拖延一会儿时间,给所有人一个反应时间。

……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部分人听完了二胡之后,都没怎么关注主持人在说什么。

余音绕梁的典故,并非只是夸张。

天籁之音,也是真的存在的。

也许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那么一首歌,或者某个音乐的片段,当回忆起的时候,依然记得当初第一次听见的震撼。

而刚才那首婉转悠扬,带人进入回忆,又把人拉出回忆,带人看向未来,却又让人转身,看向身边一直陪伴的灯火……

种种情绪,随着音乐声起起伏伏,当音乐结束之后,难免还会沉浸在其中。

就像冯一贵,他一向开口噎死人,这会儿看着妻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忽然说道:“孩儿他妈,等过完年,给你买辆小奥拓吧!开着车去上班,你也能少受点风吹日晒。”

看妻子想说话,他笑了起来:“别人想说什么就说去,你男人现在挣钱了,不能让你继续跟着我吃苦,那辆小摩托,留着等儿子再大点,给他练手用好了……”

当然更多的家庭,最多是忽有感触,考虑给家里人多缝一双鞋垫,买一双手套——像老冯这种人这种家庭,现在还是少数,有点太不接地气了。

而且还有一些家庭,他们的电视信号不太好,就没这么多感触了。

但是至少也会觉得好听,反正所有的声音都刺刺啦啦的,这个二胡听着还稍微没那么刺啦!

又比那些偏僻地方,整个村子都没一台电视的好上不少。

……

而这时,燕长青已经在等着,待会儿去参加庆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