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你在想什么?(第2/3页)

朝廷迁都后,武川等六镇的待遇一落千丈,粮草不但多有拖延,而且质量也大不如前。

但就在这时,他们收到彭城王元勰招人的消息,元勰位高权重——这也是一条出路,当时他和贺拔度拔等人,便一起过来了。

“若无门第,便不能为官,”宇文颢提起这事,眉宇间便带了一丝幽怨,“可惜我等生不逢时,若是三十年前,何愁天下无功,不能为后辈亲族争个门第?”

“是啊,朝廷一纸诏书,断了我等前程,以至只能操持贱役。”贺拔度拔摇头。

宇文颢不禁笑了出来:“可不能如此说,让周围村民听到你说此为贱役,怕是要被他们拿铁锹打破脑袋。”

这倒也是,贺拔度拔不由点头,提起一个羊毛裹包袱:“这是柿饼,一半给你,一半给我亲族,我此番不回武川,是因着要去一趟南朝。你明岁南下时,请将我长子阿允带来。”

“你可真舍得!”宇文颢一边接过包袱,疑惑道:“阿允今年不到十岁,这也不能来挖河啊!”

“嘿,我本想去斛律小儿所在书院去学习一番,看能否与那君少卿结识一番,谁知那书院嫌弃我年纪大了,不愿收徒,”贺拔度拔无可奈何道,“倒是遇到有人召集户卫好手,南下行商队的差事,这不,便不能回武川了。”

“你是想送阿允去那的书院?”宇文颢笑道,“不让他学骑射了?”

“我见那斛律氏有垄断商路之心,”贺拔度拔认真道,“如今草原货物都由那斛律小儿分派,万一他将来偏袒,我等岂非要看他脸色,应早做打算才。”

“有道理!”宇文颢点头,“那我回头,便将几个弟弟也带过来。”

两人又说了一会家乡事,便各自离去。

……

君泽正看着河工上的总账目。

这次巨大的工程是他们尝试的第一个项目,他的学生们虽然才刚刚学到一元二次方程,但问题不大,如今的账目也就是加加减减,连乘除都没有几个,分成一个小组,各自合计收支,对不上的,便打回去让他们重新检查。

为此,崔曜和池砚舟这两组没少仗着斛律明月数学稍弱而欺负他。

但看在他的面子上,此少没有同室操戈,维持了表面和谐,将账算明白了。

不过的,当萧君泽的看着那些河工上每组主官的名字时,不由得露出了惊讶之色。

这些小组长们的名字虽多,但有几个,却是十分耀眼,说是将来覆灭北魏的主力军团也不为过。

可惜没有宇文黑獭和高欢,这两个才是最后的胜者,也不知如今他们出生了没有。

带着这样的感慨,他翻看着账目,但越翻越发现,他的财务健康的简直不可思议。

收入支出占比居然达到三比二。

要知道,他可是用自己收入养了两万多近三万人啊!

他认真审查着账目,试图找出问题,然后,便忍不住嘶嘶起来。

最大的支出在于粮食,三万人的饮食,他是一点都没有亏待过,每人每天有近两斤的粮食消耗,一年下来,消耗了近一万吨粮食。按一石差不多是一百多斤来算,差不多就是是二十万石。

问题在于他小看了自己的收入。

煤、铁这两样的暴利几乎就是已经冲和了粮食的支出,去岁,他的高炉一次能出两千多斤铁水,平城和河阴两地六座高炉,这一年来,就出了近三千多吨的铁水,对北朝官坊几乎是碾压。

更不用说如今洛阳大户都以用焦炭取暖了。

而除此之外,他的收入还有马场、灯油、砖坊、玻璃坊等,说日进斗金都是轻的。

当然,其中最最最暴利的,还是盐。

他饱和提盐法,实在是过于逆天。

青蚨在一边长叹道:“公子啊,您是不知道,如今洛阳已经多了一种钱,叫盐钱。”

“称盐来交易么?”萧君泽微笑着问。

“有人用模具将盐压实,做成钱币大小,正在风靡洛阳,”青蚨揉着太阳穴,虚弱道,“许多寺庙的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功德箱,用来投‘盐钱’。”

萧君泽笑道:“那是好事啊。”

青蚨苦笑道:“若非是您将一多半钱财都拿去修河,朝廷怕是不知多少人,想要对你动手了。”

萧君泽微微一笑:“无碍,若我所料不差,元宏才是最操心的人。你准备一下,这盐利,他怕是要收回朝廷了。”

青蚨的脸一下就扭曲起来:“果然是胡人,不懂经营,只懂掠劫!”

“不能这样说,盐铁之利本就是国利,他想用钱,我能找钱,各取所需罢了。”萧君泽随意道,“钱在他手里,更容易流通。”

青蚨不太理解,但也点头称是。

萧君泽已经看完账目,他闭目思考数息后,睁开眼眸:“青蚨,你说,我们选哪块地方,当封地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