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霍善也认出了司马迁, 这人问题很多,可见平时也是极其好学的。好学的人肯定知道很多有趣的事!

等司马迁给太子刘据行过礼,他便过去问人家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都去过哪些地方。

别的还好,提到去过的地方司马迁能说的可就多了, 他曾经从长安出发, 绕着襄阳、长沙、庐山、会稽、临淄、开封这一路线走了一圈,约等于进环大汉旅行。

当然了, 在大汉能支持这种环大汉旅行的人家必然不穷。光听司马这个姓氏就知道了, 祖上大小得是个官, 才能以官名为姓。

传到司马迁祖父这一辈,他祖父按照当时的政策拿大批粮食换了个末等爵位, 司马迁父子俩得以免除徭役, 便可以待在家里专心读书了。

这读得起书的人家, 那可就更富裕了。

司马迁的父亲如今还在刘彻当太史令, 司马迁环游大汉归来后也因为其父的缘故当了郎中。

这类郎官一般都是官宦子弟的起步官职,在汉朝前期还是挺值钱, 像司马迁、霍光他们便是先当个郎中在刘彻面前露了脸,后来便渐渐受到重用。

不过同样是官宦子弟, 也有聊得来和聊不来的圈子。

司马迁这种清贵之家养出来的年轻人, 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拜的师也都是当世名儒。

像司马迁的老师一个是董仲舒,一个是孔安国,前者自不必说, 后者直接便是孔子后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司马迁天然便更亲近于同样出身的同伴。

像霍光这种出身无名小吏家庭、且还是走外戚关系当上郎官的家伙, 往往不在他们的结交之列。

今儿若是刘彻只让司马迁来教卫霍两家的孩子,司马迁心里肯定是不太乐意的, 若只是在教太子的时候顺便教教的话倒没什么问题。

司马迁对霍善也印象深刻。

既然还没开始讲课,司马迁就跟霍善他们聊了聊自己游历见闻。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讲就有点刹不住车。

因为霍善也特别能提问,你才刚讲完一段,他就给你抛出新问题来。

这些问题往往不难回答,而且很能勾起你的分享欲,司马迁一不小心就跟着他的问题讲了半天。

几个小孩听得津津有味。

等到有人过来通知说刘彻召他们过去一同用膳,司马迁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怎么办?

上岗第一天什么课都没讲,光跟太子讲起自己的壮游经历了!

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太史公一下子慌了神。

司马迁眼下到底才二十多岁,远没到后来那毅然遭受一次又一次宫刑的冷静沉着。

他眼神复杂地看向霍善,只盼着一会刘彻不要太生气,否则天子一怒这种事儿还真不是他一个郎中能承受的。

霍善没收到司马迁投来的眼神,他虽然不知道这堂课和《春秋》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是因为他才变得和《春秋》毫无关系),却还是欢快地跑向那个他已经混熟了的内侍,积极发问:“是吃馒头吗?”

内侍是最懂圣心的,知道霍善如今是御前的小红人,自是含笑回道:“对的。”

霍善马上招呼自家几个表叔吃馒头去。

当然,他还是很尊师重道的,并没有忘记教了他们一下午的司马迁。

他热情地招呼司马迁一起过去刘彻那儿蹭饭。

司马迁很想假装自己不存在,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他知道自己肯定是躲不过的了。

唉,还是太年轻啊,换个年纪大些、脾气沉稳些的人来讲课便不会犯这种可以轻易避免的错误。

司马迁心情沉重地跟着几个孩子前去拜见刘彻。

刘彻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远远瞧见司马迁那表情就知道这次授课可能不太顺利。

刘彻朝霍善招手,让霍善坐到近前来,笑着问他刚才都学了什么。

霍善本就是学到新东西后恨不得马上给人分享的,立刻给刘彻归纳总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是李时珍以前偶然感慨时说的,霍善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像学医一样,埋头读医书哪里有让李时珍他们带着到处走有意思呢?

今儿司马迁给他们讲了自己游历的经过,霍善便记住了许多东西。

他就着“行万里路”这件事给刘彻讲起司马迁说的那些地方风俗与传说故事,表示自己记住了春申君的宫室超大,治水那个大禹的坟墓在会稽,以及孔子的故乡是曲阜!

刘彻听得微讶。

没想到司马迁一下午竟能给霍善他们讲这么多东西。

刘彻问:“这跟你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什么关系?”

霍善道:“这些地方司马郎中都去过,所以他才讲得这么有意思。我要是去过了,肯定更不会忘记这些人了!”

他还跟刘彻讨论春申君宫室超大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他们战国四公子都特别爱养门客,动不动就食客三千的,不把家建大点怎么住得下这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