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自上而下做广告这一套, 霍善已经在江夏郡干过很多回了,成效卓著。

这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他在外头见识到的。他曾经跟着孙思邈去看过一场特别的生产,生娃的主人翁是维多利亚女王。

她一生生了九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降生的时候, 她选择公开生产, 也就是在许多王亲贵族的见证下生孩子。

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贵族传统,许多人本来已经不愿意这样毫无尊严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生产。

促使维多利亚女王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她年轻的堂姐因难产而母子俱亡——当时的人拒绝让她使用产钳等新时代生产措施, 认为那些减轻生育痛苦、降低难产可能性的措施违背了上帝的意志。

还有可能有人在中间动手脚混淆皇家血脉。

维多利亚女王生第一胎的时候就选择公开生产。

不是怕混淆皇家血脉吗?都看着, 都给我看着, 只要能把所有好东西都给我用上,你们爱看多久看多久, 别让我死在产床上就行了!

这位维多利亚女王凭着强大的意志力生到最后那两胎。

当时已经出现了利用□□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的新技术, 但是许多人还是不许产妇使用, 理由还是“违背了上帝的意志”。

上帝让你承受生育的痛苦, 你居然想把它免除?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技术不算特别成熟、容易出现麻醉事故, 才拒绝将这个技术引入分娩过程。

维多利亚女王却不想再忍受生产的痛苦,强烈要求用上这个无痛分娩技术。

霍善见证的就是这场无痛分娩。

他还见证过这场无痛分娩以后的街头, 不少女子纷纷站出来要求开放无痛分娩技术。

可以不承受痛苦, 为什么一定要她们承受?

女王都能用的东西,她们为什么不能用?!

女王愿意承担的风险,她们也愿意承担!

可见东西不是好用就行,还得有影响力足够大的人去打破“常规”。

一县之内可以是县令, 一郡之内可以是郡守, 想要举国上下都接受, 那当然得是天子。

倘若没法接触到这样的大人物,那么找些有名气的人物来引领风潮也是可以的。

比如苏轼在儋州, 哪怕是被贬过去的,也能给当地带去许多改变。

再比如袁枚在金陵,那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文坛风流人物,他家小仓山房印刷的书每次一出来都能被抢购一空。

可见影响力越大的人越能够破旧规、改旧俗,引领众人接受新鲜事物。

有时候许多东西并不是寻常人不想或者不需要,而是寻常人没办法突破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壁垒去接触乃至于接受它们。

就像维多利亚女王公开使用前的无痛分娩技术。

是它不好吗?是产妇不想用吗?

并不是的。

只是她们根本接触不到——就算她们有幸接触到了,也有许多人因为种种理由不允许她们使用,就像早期有些人不允许产妇使用产钳助产一样。

霍善把这番见闻给李长生讲过,李长生给他说起“楚王好细腰”的典故,这里头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只要上面接受了,再不合理的东西底下的人都会争相效仿。

更别说本来就有益于民生的好东西!

霍善听了半天,听出一个结论:他家皇帝姨公,大汉最大的活动广告牌,想打什么广告找他准没错!

制香这种依赖人力的手工业只是前菜,以后要依靠刘彻打广告的时候多了去了。

霍善麻溜说道:“您喜欢的话我可以给您多送一些,保证您每天都能点不一样的香!”

刘彻补好了牙,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此时听霍善这般大方地说要给自己送东西倒有些不习惯了。他睨着霍善说道:“你小子是不是在打什么鬼主意?”

霍善矢口否认:“没有的事。”

他凑过去和刘彻说起他太子叔诅咒他太守干到头了,和刘彻商量着让他再干几年,他还有许多事没做呢。

刘彻挑眉:“你想求这么大的事,就用几根香讨好我?”

霍善闻言觉得刘彻和他太子叔一样不可理喻,不由气鼓鼓地说道:“我又不是光拿俸禄不干活,怎么能说是我求您呢!”

他分明是在为大汉的繁荣富强做贡献,倒叫刘彻说成是他来求人了!

刘彻觉得霍善那不服气的小模样儿有趣至极,抬手捏了捏他凑近的脸蛋,乐道:“那你这回怎么这么大方,要给我送那么多不重样的香?”

霍善语塞了一下,才振振有词地说道:“当晚辈的孝敬长辈,难道还需要理由吗!”

刘彻道:“行吧。”

那语气,那神色,看起来明显不太信的样子。

霍善好气。

门再打开时,霍去病就看到自家娃气呼呼地迈开腿往外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