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霍善玩得很开心, 还趁机溜回去找他师父。

李长生回到长安也见了见友人,中午汲黯登门拜访后他也没藏私,把在江夏郡摸索出来的采煤新法给汲黯讲了。

这种黑漆漆的能烧的“石头”,从有文字以来就一直被人开采利用, 汉代的煤矿产业也挺发达。

当初窦太后就有个被卖掉的弟弟曾经进煤矿干活, 当时煤矿突然坍塌,正在底下休息的一百多人都没了, 只有这位窦少君没出事, 当时的人都觉得神异至极。

窦少君这位当事人也是这么觉得的, 他捡回一条命后感觉自己不是普通人,进了长安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找个算命的看看自己运势如何。

算命的给他一看, 可不得了!窦少君分明不是穷苦命, 而是贵人命, 他姐姐应当是皇后, 而他是可以封侯的!

窦少君很快就有了面圣的机会,见到了他姐夫孝文皇帝, 姐弟俩就此重逢了。

可见在汉代已经有不少人贩子把人卖去黑煤矿当挖煤的,出一次煤矿事故能死百来个矿工的那种。

李长生知道因为这种事故而停止开采煤矿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可能的完善和规范开采流程才是正理。

既然汲黯都愿意亲自登门来讨教, 李长生自然是把整套更高效且更安全的开采技术都倾囊相授,甚至还拿出图文并茂的流程图。

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新技术,他都会分阶段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拿出来。

汲黯不是那种不通庶务的腐儒, 相反, 他的地方治理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一看李长生给的文稿便有些坐不住了。

恨不得立刻回去安排此事。

李长生也没有多留他。

这么一个一把年纪的小老头还为了郡中诸事到处奔走,着实不太容易。

听闻汲黯对自己现在的职位是不太满意的, 真做起来却一点都不懈怠,难怪连刘彻都对他十分敬重。

霍善是在汲黯走远以后才跑回来的,见到李长生后他就不肯跟刘据回宫去了。

刘据不想勉强霍善,只能一个人回宫去,他也满身都是棉絮,跟个白毛人似的,得好好洗洗。

霍善也在冠军侯府里“除毛”,李长生见他弄得脑袋上都是白棉,亲自帮他收拾了一番。

又跟他问起汲黯的事。

霍善道:“听说是黄河不听话,他家乡和他目前管辖的淮阳郡都经常遭灾。”

黄河哪里是那么容易驯服的,听说一直到明代大伙都还在为黄河水患烦恼。

人们总想让黄河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实际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好的水利工程也没法真正将这样一条巨龙听自己指挥。

不过朝廷如果下定决心投入数以几十万计的人力物力去治理的话,为沿岸百姓争取百八十年的安稳还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在此之前黄河引起的水患只是让下游诸郡遭殃,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长安这边,而朝廷又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必须倾举国之力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黄河决口的事就一直耽搁在哪儿了。

汲黯当初不顾惹恼刘彻的可能支持与匈奴和亲,也是希望朝廷不要再被战争拖着,能够腾出手来解决这把悬在关东诸郡头顶上的大刀。

对于靠天吃饭的寻常黔首而言,这种一到雨季就得担心自己的口粮会不会被淹没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

霍善只跟着祖逖去好好看过一次黄河,对于水患问题也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

那么大一条汹涌湍急的大河,该用什么办法才能防止它在雨季泛滥成灾呢?

李长生道:“朝中能人无数,只要陛下有心想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能拿出办法来。”

霍善点头。

李长生思量片刻,对霍善说道:“你也可以问问濒湖先生他们认不认识这方面的能人。”

后世对待黄河决口改道问题应该有更丰富的经验才是。

现在霍善手头还攒着一些邀请卡没用,有李时珍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的话应该可以邀来一些相关人才。

霍善闻言马上跟李时珍他们打听起来。

得知霍善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少人都开始冒头。

嬴政:“要不是你想要有后世经验的,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郑国。”

郑国不是个国家,而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主要任务是给嬴政画个大饼,让郑国渠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

嬴政得知此事后的决定是……甭管你是不是间谍,这个项目我投了!

郑国渠修好以后,秦国农业有了跨越性的飞跃……

总而言之,感谢韩王的馈赠!

华佗和张仲景也提供了一个人选,他们东汉的王景,这人治黄河特别有一套,据说黄河经他治理以后八百年都没出过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不了解王景的具体情况,毕竟他们和王景都隔了好几代人了,根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把他给邀请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