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赤壁(第3/4页)

“天佑我东吴。”周瑜沉声道。

鸣金,收兵,南岸爆发出了又一轮震天的欢呼。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兵败赤壁,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余者撤归洛阳,不足五万众。

同年,孙权政权平定交州。

刘备据二万步骑,拥荆州而立,领荆州牧一职。

荆州三分,归于曹、刘、孙。

天下割据,归于魏、蜀、吴。

建安十五年,周瑜西征巴蜀,于江陵出兵之时一病不起,卒于巴丘,举国哀恸,灵枢运往吴郡之时,东吴上下君臣出城往迎。是年,迁灵往巢湖,沉于孤山畔湖底,据周瑜遗言,与孙策灵枢相伴。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孙权派吕蒙、陆逊突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荆州复归东吴。

越明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之职,同年登台受禅,改元黄初。

黄初二年,陆逊承周瑜遗志,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刘备退回益州。天下三分,益州疲惫。

黄初七年,曹丕病逝洛阳。

七年后,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攻魏,五月孙权得信,进军巢湖口,得周瑜、孙策英灵庇护,欲与蜀汉联军,三路兵马分攻曹魏,终不敌满宠之军,无功而返。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建国吴。太元元年病逝,享年七十一。

咸宁五年,陆抗病逝,晋武帝司马炎伐吴,孙皓于石头城上降敌。东吴灭亡,三国归于晋。

灭国之日,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

建安十五年,巴丘,秋风穿堂而过,万物萧索,晴天阔朗,漫地锈黄。

巴丘登军阁内,传出周瑜的一阵咳嗽声,周瑜咳得险些接不上气,侧旁兵士上前,递来茶水。

“谢谢。”周瑜疲惫道。

“都督先歇会儿。”兵士说,“增兵还有数日才到,不可太劳神了。”

周瑜提笔回完家信,封好命人送出去。小乔在建业,鲁肃在江陵,孙权在吴郡,秋来万物凋零之时,竟无一人在身边,孤寂清冷,枯草的气息带着一片打着旋的黄叶飞进房内来。

再定睛一看,竟是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停在案几前一拍翅膀,再旋转着飞出飘扬的纱帘外去。

周瑜喝了半杯冷茶,便上榻躺着歇了会儿,继而一睡不起。

“什么时候了?”周瑜不咳了,只是沉声道。

“回禀都督,未时了。”

周瑜隐隐约约听见外头传来小孩子的嬉闹声,秋来天阔,阳光灿烂,照耀着满是枯草的原野,照得人暖洋洋的。

“是……什么人在说话?”周瑜说。

“回禀都督,是林校尉的小子们在外头放风筝,这就去赶了。”

“不……不必。”周瑜闭着眼,说,“这样挺好,是哪里做的风筝?”

士兵答不出来了,周瑜想起一物,说:“军机台上,最底层有个匣子,将匣子内的东西与我取来。”

士兵去了,在架子最底下找到一个黑黝黝、沉甸甸的铁箱,半天打不开,只得朝周瑜回报道:“都督,没有钥匙。”

“钥匙……”周瑜的嘴唇干得龟裂,“一时间竟是想不起在何处了。”

士兵只得去将匣子上的锁砸了,匣中只有两个装着符纸的、褪了色的黄锦囊。取来后,周瑜的手发着抖,接过,士兵便将它塞在周瑜手中。

周瑜安静地躺在榻上,双手交叠,手指间覆着两个锦囊。

“飞高了……”

“莫要绞线……”

“等等我……”

远处孩童的声音,伴随着飞扬的粉尘传进窗里来,周瑜时睡时醒,没有人在身边,唯剩他自己。

“公瑾。”孙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周瑜睁开眼,看见久违了的孙策,继而笑了起来。

“你怎么来了?”周瑜意外道。

孙策手里拿着个风筝,神神秘秘地朝他笑了笑,招了招手,周瑜便坐起来,下榻,跟着孙策出了门外。

万里晴空,阳光朗照,空气清新,群山沃野仿佛在那一刻,色彩变得明快了起来,干燥的枯草气与彼此少年郎身上衣衫洗涤得干干净净的气息,奔跑时带起一排排锈草伏下去。

“哎!等等!”孙策笑着喊道。

周瑜站在数十步外,扯着长长的线,风筝越飞越高,打着旋,飘扬于蓝天之下。

登军阁内,榻上,风停了,纱幕一动不动,周瑜的表情沉静而安详,白衣裹着他单薄的身躯,一手无力垂了下来。

一月后,孙权亲自扶灵至舒县,山清水秀,巢湖碧波万顷。

“是个好地方。”群臣纷纷道。

“昔年孙将军在世时,都督便常说,有朝一日要招待我们来舒县。”张昭捋须道,“人杰地灵,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