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皇以间之(第2/3页)

皇帝点头,转而吩咐道:“那就让东上阁门使入宫一趟。”

“是。”

---------------------------

内城,果子巷的王宅里妻子曹氏盛了一碗米饭放到王文甫跟前。

瞧着碗里的饭粒饱满似乎跟之前吃的不太一样了,王文甫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送入嘴中,“今日的米怎么和之前不一样了,要好吃些。”

候在旁侧的女使便回道:“后厨新买的米,刘家铺子里的,据说是从杭州通过运河运来东京的,不仅米好,且价格还比寻常米便宜了好几成。”

“米价跌了?”王文甫放下筷子。

“是...”

“怎么突然跌这么多,”旋即起身套上一件外衣,“备马,我要出城一趟。”

“官人不用去了,妾今日上午去过了。”

王文甫还是没有坐下,而是转身进了书房,“才过秋收,米价突然暴跌,这让种地的百姓怎么活!”

曹氏身旁坐着一个十来岁的姑娘,“娘...爹爹不吃饭了吗?”

曹氏摇着头,“你爹爹饿了自己会出来寻东西吃的。”

几日后皇帝揣着一堆上殿札子从垂拱殿返回内宫,坐在坤宁殿的木榻上将袖子里的札子悉数倒出。

“官家怎么把札子带回来了。”

“章内翰与王修撰及几位翰林学士所呈,因为运河,京城的米价下跌。”皇帝伸手在一堆札子上来回盘旋,旋即拿起一册转递给萧幼清。

萧幼清将其打开低头念道:“臣下食君俸禄,伏惟陛下所器,未尝一日懈职,今闻米市价跌,特陈此奏,商贾重利,操控米市,时逢秋收未久,农夫以农为业,所得不足生计,害弊远不止此,今臣请奏...国家长久之计,武宗在位曾试改制,国无余力初置未果而遭罢,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察纳雅言,于社稷之勤,以百姓心为心…”萧幼清将札子放下,“米价的事臣妾早有听闻,当时只觉得百姓终不用再饱受饥寒而三餐皆能食…”

“米价于富者而言涨或是跌都无关紧要,于最下层劳作的穷苦百姓而言却是能够得到温饱,可是于以种地为生计的农夫而言,跌的太过厉害,变卖的粮食不足以维持一年的生计,这无疑是绝路,长此以往,谁还愿种地。”

“这札子是王文甫暗中托章厚呈的,怕自己影响力不够,也怕再遭到排挤调任出京。”

“官家想怎么做?”

“旁敲侧击了这么多年,不管朝臣态度如何总要先试一试,来人。”

“官家。”

“让史相方之彦与参知政事刘书柏入宫到垂拱殿等候。”

-----------------------

安州巷的刘宅内,刘书柏拿着鞭子一鞭鞭抽打在儿子背后。

“老夫在朝堂周旋,你却尽给我惹事,招惹了大长公主的孙女不说,连章相家的姑娘...你...”

“怎个就是我招惹了,明明是她...”

“你这个畜生!”刘书柏提着鞭子狠狠抽下。

“爹爹,”刘妙仪上前连忙制止,“再打下去哥哥真要出事的。”

“他已经惹了事却还不自知。”

“儿子惹了什么事了?刘家短短几年内杨名,现在东京城谁人不知,他们可不是因为我是相公的衙内而敬我的,再说爹爹这官不也是儿子捐的吗?”

“你这个蠢东西,迟早要惹祸上身,害我刘家满门。”

“是爹爹一直催促着要儿子挑个姑娘,怎倒如今儿子自己选了爹爹还不愿了?”

“你选谁不好,偏偏选了章家的姑娘。”

“章家的姑娘怎么了,章氏的父亲不还是爹爹的同僚么。”

平日里一些关于朝政上的事情刘书柏都只与女儿说,且还是背着刘怀瑾只字不提,刘怀瑾不满道:“朝中的事儿子不知道,爹爹也从不与我说...”

“官商勾结的罪你不知道吗?”

“哦。”刘怀瑾扭过头。

刘书柏欲要扬鞭时家僮急匆匆的跑入,“主人,门口来了几位中贵人。”

几个内侍走进刘宅的院落,客气的拱手道:“刘参政。”

“几位中贵到访?”

内侍瞧了一眼庭院内跪地的人以及参知政事手中的鞭子,旋即扯着嗓子昂首道:“奉陛下口谕,召史馆相方之彦与参知政事刘书柏入宫陛见。”

刘书柏便将鞭子扔下,“回头再来收拾你!”

父亲走后刘妙仪上前将兄长扶起,“京城米价跌得厉害,是不是与哥哥有关?”

刘怀瑾扭着胳膊楞道:“妹妹不是不过问牙行了吗,难道爹爹他知道了?”

“哥哥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我只知道现在刘氏在东京城比往日还要辉煌。”

刘妙仪皱起眉头,“哥哥总是说浮利与浮名都会让人不自由,可是哥哥舍了名却一直守着利。”

“但至少比名要好,声名加身就不能犯过错,不能犯过错就要时时刻刻警醒,有钱了人家照样会尊重你,我便不要这衙内的称呼别人也要尊我一声刘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