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鸡鸣(3)(第2/4页)

但问题是公孙弘没有门路去投靠道家和法家!

道家就不必说了,黄老派的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他们一向走上层路线,收的学生也大多有出身有来历。偶尔有个把平民弟子,那只能说明人家真的优秀,而且运气很好。

就公孙弘这种,家里一文不名,早年间自己是个狱吏,现在更是在做猪倌,兼年龄在四十多岁了。道家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法家…法家虽然比道家亲民很多,毕竟法家的人大多是实干家,英雄不问出处的习气是很重的!实际上很多法家干吏都是小吏出身。可是,即使是这样的法家,对公孙弘这种学生也是敬谢不敏的。

踌躇再三,公孙弘选择了儒家。而儒家又以公羊学派比较有实干精神,最对公孙弘的口味,所以他开始治《公羊》。

儒家对收学生是最能放开口子的,所以这些年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是逐步加大的。即使是公孙弘的出身,也没有成为他求学的阻碍!

一开始是一边做猪倌一边自学,后来为了更好的学习,便搬到了临淄——这里可是学术的中心!无论是高水平的老师,还是志同道合的同窗都是极容易找到的。

如今他也治学十多年了,因为刻苦,也因为颇具天赋,在认识的儒生圈子里算是小有名气吧。

不过真的也就是小有名气而已,因为他起步实在是太晚了!

他若是个二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学了十多年有这样的成就,那倒是能让众人侧目,并且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但他的年纪…再想想此时的人均寿命,不是人人都能做姜太公的啊!

公孙弘却像是不知道其他人的‘可惜’一样,始终只是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事。

奔波于生计之余,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读书上。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但因为儒生们从来不介意有后辈来请教学习,所以他等于是哪一个儒家名士那里都听过课,请过问。

不过非要说哪一位儒生那里去的最多,那必然是胡毋生了!

不紧不慢地回到家中,公孙弘先是恭恭敬敬地向自己的继母请安——他在圈子里很有名气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里了!如今他父母都已去世,只有一个继母,而他侍奉自己的继母十分孝顺。在这个以孝治国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资本!

“这两条鱼拿去,一条养在盆中下回食,一条煮成鱼羹。”将手中的鱼和高粱米交给妻子,公孙弘还不忘叮嘱。

正说话时,外面忽然传来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公孙弘微微有些惊讶:“秦兄如何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来者却摇了摇头,他并不是没有眼色的人,他和公孙弘之前就认识,所以知道他家生计颇为艰难!他若是留下,少不得得添上好菜好饭食!他自己也是普通人家出身,知道这些事的难处,所以能体谅一二。

只是道:“公孙兄不必忙了,老师还在家中等着我呢——我这是奉老师之命,来请公孙兄的!”

“老师有一件事要同公孙兄商议,若是公孙兄明日有空便去一趟老师那里吧!”

说着又压低了声音:“就算是没空,也去一趟,这可是件好事!”

因怕公孙弘留他,急急忙忙地作了个揖,这人立刻就走了!

公孙弘心中有些不明所以,这个‘秦兄’是他在胡毋生那里认识的。读书的天资一般,但为人最为厚道,胡毋生也最喜他淳朴友善!所以在看出他没什么天赋之后也多带在身边——做官不成、读书不行,干脆就做了老师身边管家一样的人,一边照顾老师,一边也负责教导一些刚刚拜入门的师弟。

胡毋生要见自己?公孙弘有些不太明白了。

虽然胡毋生那里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但他和胡毋生之间更像是他认识对方,对方却没有对他表示过特别的态度。他只是对方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甚至很有可能在对方心里连学生也算不上呢!

毕竟此时收学生是一件非常正式的事情,拜师礼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一旦拜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彼此就有了责任。老师有一定的义务给学生谋出路,而学生呢,即使是发达了,对待老师也必须像是对待父亲一样!

带着这样的疑惑,第二日公孙弘天不亮就出门了,赶到胡毋府的时候时间还很早!而在见到胡毋生之前,首先见到了昨天通知他的‘秦兄’。

秦兄将他拉到一边道:“你随我来!”

老年人往往觉少,胡毋生也是如此。早上很早就起床了,养成的习惯是用一碗稻米羹,然后开始读书!这是他的早课,而此时早课还才刚刚结束呢!

“老师,公孙君来了!”秦兄在门外道。

胡毋生放下竹简,轻轻咳嗽了几声:“咳咳、进来吧。”